问法来方丈,清斋供野蒲。
高禅逢普化,古佛现毗卢。
大悟三乘彻,真空一念无。
那能将宝筏,咫尺济归途。
问法来方丈,清斋供野蒲。
高禅逢普化,古佛现毗卢。
大悟三乘彻,真空一念无。
那能将宝筏,咫尺济归途。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的《再赋同吴生》。诗中描绘了禅宗修行的境界与过程,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超脱的意境。
首句“问法来方丈”,以“方丈”这一佛教用语,象征修行者在寻求佛法的道路上,面对着法界的广阔与深奥。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真理的渴望与探索。
“清斋供野蒲”则描绘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暗示了修行者对物质的淡泊,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里的“野蒲”可能象征着自然与朴素,与修行者内心的宁静相呼应。
“高禅逢普化,古佛现毗卢”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修行的主题。高禅代表了深入的禅修,普化则是指普渡众生的大智慧。古佛现毗卢,则是比喻修行者在深入禅定中,能够见到佛性的显现,达到心灵的觉醒与超越。
“大悟三乘彻,真空一念无”这两句,表达了修行者通过禅定达到的大悟,不仅理解了佛法的精髓,更是在内心深处体验到了空性(即真空),达到了超越世俗、心灵纯净的状态。其中,“三乘”指的是佛教中的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代表了不同的修行层次和目标。
最后,“那能将宝筏,咫尺济归途”则以宝筏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修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如同使用宝筏渡过人生的河流,最终达到心灵的彼岸,实现自我超越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过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月下檐西,日出篱东,晓枕睡馀。
唤老妻忙起,晨餐供具,新炊藜糁,旧腌盐蔬。
饱后安排,城边垦*,要占苍烟十亩居。
闲谈里,把从前荒秽,一旦驱除。
为农换却为儒。
任人笑、谋月拙更迂。
念老来生业,无他长技,欲期安稳,敢避崎岖。
达士声名,贵家骄蹇,此好胸中一点无。
欢然处,有膝前儿女,几上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