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亭春醉耸吟肩,终是风流不愧天。
屑麦调酥慢熬火,牡丹花共菊芽煎。
午亭春醉耸吟肩,终是风流不愧天。
屑麦调酥慢熬火,牡丹花共菊芽煎。
这段诗句出自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之手,体现了诗人在春日午后亭中饮酒、吟咏之间所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怀。首先,“午亭春醉耸吟肩”一句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景,午后的阳光下,诗人在亭中沉浸于美酒之中,微醺的状态让他感到一种自然而然的舒适与满足。这里的“耸吟肩”形象生动,传达出诗人在春日里尽情享受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的“终是风流不愧天”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个性的肯定和赞赏。在这里,“风流”指的是文雅脱俗的品格,而“不愧天”则意味着这种品质是上天所赐,诗人自认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追求是值得尊敬的。
下一句“屑麦调酥慢熬火”描绘了烹饪美食时的细致与耐心。这里,“屑麦”可能指的是制作食品时对原料的精细处理,而“调酥”则是调和食品以达到最佳口感的过程。“慢熬火”展示了一种安静而专注的烹饪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美好事物的享受与品味。
最后一句“牡丹花共菊芽煎”则是在描绘春天里花朵盛开之景。牡丹和菊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花卉象征,牡丹代表着富贵、尊荣,而菊花则是秋季的象征,但在这里与春日相连,可能意味着诗人对于四季更迭以及自然界无尽美丽的感慨。整句中,“共”字强调了两种花卉共同绽放的和谐场景。
总体来说,这段诗句通过对午后亭中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饮食、文学乃至整个世界的热爱与欣赏。它不仅是对春日美好时光的捕捉,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的体现。
门迎众绿,还放石榴红。人如醉,娇欲睡,起先慵。
静帘栊。
愁绪天涯绕,共莺燕,随蜂蝶,曾几度,额黄染,脸脂融。
剩得轻阴,阁外深深护,雨湿烟浓。
望江南江北,绮思去无踪。似水韶华,太匆匆。
记嬉游处,春如海,花飞径,乍相逢。
佳约误,钿车过,更谁从。影朦胧。
旧日庭前月,似团扇,又熏风。
秋未到,欢长好,意惺忪。
纤手瑶琴自抚,仙裾戛、玉佩丁冬。
任鸳鸯六六,水宿梦相通,碧涨悠溶。
平沙一片斜阳,军声吹得边愁破。
长旗月上,高城回望,层阴暗锁。
斑马萧萧,昏鸦暗暗,惊寒齐和。
纵蒲桃酒美,凄凉满耳,渐别泪、征袍涴。
休认芦洲宵过。想严更、戍楼星火。
江天霜白,孤舟那日,伤心尚可。
铁甲三年,铜钲五夜,枕兵谁卧。
怕家山梦远,西风残响,趁归鸿堕。
江影阔。孤帆卸天际,倦怀凄切。
晴树生秋,岸风送响,篷敲残叶。
山勒寒潮怒起,涌波心、千万堆雪。
者离别、一程程恨,去鸿愁说。日落征衫寒怯。
数归期、冰轮又缺。渍酒罗襟,缄诗瑶轴,馀香都歇。
瘦菊霜橙,怕客里、偏过登临佳节。暮笳咽。
沙影沈沈动月。
问萧条底事走天涯,席帽拂黄尘。
又当筵红烛,金尊中酒,惆怅逢春。
回首花幡彩胜,袅袅倚楼人。
一别高楼去,日日含颦。
况是物华轻换,望长安不见,宵梦难真。
便明年人面,双笑恐无因。
悔从前天寒罗袖,倚娇柔、只是少温存。
思今夕,掩盈盈泪,几处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