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借溪头奠佛居,全将帝所作规模。
汉家不识真鸱尾,何笑区区问越巫。
天借溪头奠佛居,全将帝所作规模。
汉家不识真鸱尾,何笑区区问越巫。
这首诗描绘了紫团山三十六景中的鸱尾山,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山景之美与文化之深。诗人王寀通过“天借溪头奠佛居”,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宗教信仰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全将帝所作规模”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山体结构与帝王建筑的相似之处,暗示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汉家不识真鸱尾,何笑区区问越巫”则表达了对历史认知的反思。诗人指出,汉代的人们未能真正理解鸱尾的象征意义,反而嘲笑那些寻求异域巫术的人。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文化的传承与误解,也暗含了对现代人同样可能陷入无知与偏见的警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赞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
犀非犀,玉非玉,拂拂轻霜浮脆绿。
披箨含梢欲成竹,娟娟袅袅森可束。
稀间只称佳月照,劲处差耐清风触。
少忍充庖得补林,主人为目不为腹。
论材似也子胜人,终竟鼻祖与膏馥。
官闲尽日据胡床,乐与此君同避俗。
冷笑京华痴少年,枉费千金买花木。
金屋春深,似灼灼娉婷,真真娇艳。
洗净铅华,依旧曲眉丰脸。
犹记舞歇凉州,渐缥缈、碧云缭乱。
自玉环、宝镜偷换。别后甚时重见。
鸾帏凤席鸳鸯荐。但空馀、蕙芳兰茜。
天涯柳色青青恨,不入东风眼。
惆怅二十四桥,任落絮、飞花乱点。
奈翠屏、一枕云雨梦,谁惊散。
春为谁来,谁遣之归,挽之不还。
纵小桃秾李,大都寂寞,紫薇红药,未到阑珊。
毕竟须归,何妨小驻,容我一尊烟雨间。
春无语,只游丝舞蝶,懒上杯盘。故园。风物班班。
奈声利羁留身未闲。
望归鸿影尽,白云万里,啼鹃声切,落日千山。
春却笑人,年来何事,要得一归如许难。
君知否,百八盘世路,尽在长安。
我年六十四,获谴输鬼薪。
束书出东门,挥手谢国人。
笑指身上衣,不复染京尘。
时有一老翁,祝我当自珍。
却后十五年,迎君浙江滨。
我笑语是翁,岂说他生身。
事果不可知,邂逅如隔辰。
鹤发无馀鬒,鹑衣仍苦贫。
秋风旱河头,握手一笑新。
买酒烹鸡豚,往事得具陈。
试数同朝旧,零落增悲辛。
与翁虽俱老,肝胆犹轮囷。
千里亦命驾,何况托近邻。
秋高佳风月,相过莫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