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答沈器之二首·其二》
《答沈器之二首·其二》全文
宋 / 姜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

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

(0)
翻译
远行之路艰辛无比,登高远望令人迷茫。
试着吟诵那青玉案,而非白铜鞮的曲调。
秋夜露水降下,虫儿哀鸣,北风吹过,马儿嘶叫。
湖畔槎头有新的风味,我人在太湖西岸。
注释
涉远:远行。
良苦:非常辛苦。
登高:爬上高处。
望欲迷:视野模糊,几乎迷失。
青玉案:古诗中的宴席,比喻吟咏的内容。
白铜鞮:古代的一种乐曲。
露下:露水降落。
秋虫:秋天的昆虫。
怨:哀怨。
北马嘶:北方的马匹发出嘶鸣。
槎头:指湖边或河边的突起处。
新味:新鲜的味道或意境。
太湖西:太湖的西部地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姜夔所作的《答沈器之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远离家乡、旅途劳顿的感受,以及登高远望时的迷茫情绪,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

"涉远身良苦,登高望欲迷",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辛苦和登高远眺时的迷茫,流露出对未知路途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试吟青玉案,不是白铜鞮",诗人借吟诵诗句来抒发内心情感,暗示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却无法替代心中对故乡“白铜鞮”(可能是地名或象征家乡的意象)的怀念。

"露下秋虫怨,风高北马嘶",秋夜露水滴落,虫声哀怨,北风呼啸,马儿嘶鸣,这些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寂寥与凄凉,也寓含着诗人对家乡温暖的回忆。

最后两句"槎头有新味,人在太湖西",槎头可能是指某处地名,诗人想象在远方的太湖西岸,或许有新的风味等待着他,但此刻的他仍然身处异乡,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乡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情感深沉而富有画面感。

作者介绍
姜夔

姜夔
朝代:宋   字:尧章   号:白石道人   籍贯: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   生辰:kuí](1154年—1221年

姜夔(kuí)(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
猜你喜欢

画竹

千亩何须胜渭川,此君风节在孤妍。

每怜俗态消难尽,日日平安好为传。

(0)

岁暮柬陈新之四首·其三

雪残东阁未多时,又与春光暗有期。

谁遣阳春随白雪,歌来应是郢人知。

(0)

晚晴二首·其一

冬入愁寒雨,云开近夕阳。

片虹天外出,斜照媚林塘。

(0)

送族弟仲良南归兼寄怀诸兄弟仲良为方伯公季子

薇垣世泽久逾芳,邦族于时美范阳。

韦氏一经存少子,谢家群从忝中郎。

到来晤语情偏洽,归去乡关路正长。

兄弟衡门应早奋,莫于迟暮拟冯唐。

(0)

桃花坞分赋二首·其二赋得桥边桃花

繁英几树荫溪桥,灼灼红芳俯泬寥。

影漾临流疑锦水,艳交题柱胜霞标。

成蹊路转舟同远,夹岸源寻洞不遥。

过此徘徊堪寓目,何须千叶恨能消。

(0)

澹然亭八景有序·其三芝山晓月

紫芝烨烨遍山椒,山对孤亭望不遥。

睡起暝烟犹洞壑,坐看华月正云霄。

清辉缥缈临书幌,曙色依稀接绮寮。

矫首乾坤吟思远,馀醺卯酒未全消。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刘凤诰 李冶 李贞 贾谊 何良俊 邵谒 蔡邕 陈东 褚遂良 孔尚任 赵恒 王胄 于武陵 刘锜 方苞 班固 刘仙伦 顾恺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