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随僧饭后,策杖上层峦。
满目川原小,蘧然天地宽。
深秋金涧静,返照玉峰寒。
却怪龙山燕,空传落帽欢。
朝随僧饭后,策杖上层峦。
满目川原小,蘧然天地宽。
深秋金涧静,返照玉峰寒。
却怪龙山燕,空传落帽欢。
此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于清晨跟随僧人共餐之后,携杖攀登至高耸的山峦之巅的场景。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广阔,满目的川原显得渺小,天地之间豁然开朗。深秋时节,金黄色的山涧宁静而美丽,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玉峰之上,更添几分寒意。诗人不禁感慨,想象着龙山上的燕子,虽然传说中它们能留下落帽的欢愉,但在现实中却已无迹可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历史传说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过往辉煌的追忆。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