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
萧何收图籍,不知收典坟。
项氏火秦宫,博士书始燔。
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
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
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
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
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
萧何收图籍,不知收典坟。
项氏火秦宫,博士书始燔。
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
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
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
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
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串联,展现了对书籍与知识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从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开始,引出对书籍保存与传承的忧虑。"焚书有禁令,博士书不焚",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强调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冲突。"萧何收图籍,不知收典坟",则将话题转向汉初,暗示即便是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下,典籍的完整保留也并非易事。
"项氏火秦宫,博士书始燔",进一步阐述了战争与政权更迭对文化传承的巨大破坏。"残编出孔壁,天未丧斯文",转折之处,诗人表达了对先贤遗存的珍视与希望,认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文明之光也不会完全熄灭。
"修补汉儒手,亦各尊所闻",描述了后世学者对古代知识的整理与传承,虽有个人见解,但总体上尊重前人的智慧。"寥寥千载下,先后乱其真",时间的流逝使得真相变得模糊,知识的脉络在传承中逐渐扭曲。
最后两句"全经久已失,其罪非一秦",总结了主题,指出完整的经典文献已经难以寻觅,这不仅仅是秦朝一朝之过,而是历史长河中多次动荡的结果。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表达了对知识保护与传承的深切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