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
云屯两阵合,剑聚七星明。
旗交无复影,角愤有馀声。
战罢披军策,还嗟李少卿。
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
云屯两阵合,剑聚七星明。
旗交无复影,角愤有馀声。
战罢披军策,还嗟李少卿。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边塞之战,充满了紧张与壮烈的氛围。诗人以“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开篇,简洁有力地勾勒出战场的地理位置和敌我双方的动态,暗示了战争的紧迫性和双方力量的对峙。
接着,“云屯两阵合,剑聚七星明”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两军阵列比作云层聚集,剑光如同夜空中闪烁的七星,形象地展现了战场上的壮观景象和士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旗交无复影,角愤有馀声”进一步渲染了战场的激烈场面。旗帜在风中交杂,似乎连影子都消失不见,号角声充斥着愤怒与决心,回荡在战场上空,营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氛围。
最后,“战罢披军策,还嗟李少卿”表达了战后的反思与感慨。战事结束后,士兵们或许会翻阅战策,回顾这场战斗的得失,而“嗟”字则透露出对英勇牺牲的战友的哀悼之情,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壮烈,也蕴含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人性的关怀。
自恨多情,为何这样难绝。闷昏昏、没些情节。
到如今、诸事废此心不灭。尚牵缠、想着迎风待月。
病起穿衣,带儿却倩人结。瘦将来、臂才一捻。
这离愁多簇在,翠眉两叶。便欢时、却是与愁同活。
恨事多如许。记前年、秣陵城下,群公相聚。
座有宗生高兴极,招手狂吟而去。
路踏入、乱山荒坞。
再上孝陵回首望,见禁城、秋柳垂烟莫。
是往日,朝天处。运移汉祚畴能拒。
叹从来、蜗头蛮触,都归历数。
指点六朝遗迹在,多少兴亡之故。
曾一夕、共论千古。
来岁重游君不见,也铜驼、石马知回顾。
只髣髴,精灵度。
滨海鱼盐市。笑无端、行踪落落,逢君于此。
一片西风吹栗冽,记得彦升儿子。
曾身着、练衣如是。
且喜他乡多地主,好拚他、日日如泥醉。
身与世,都休思。昨来又动分张意。
望苍茫、蒹葭水阔,蒲帆雨细。
到日郡城应有遇,莫遇揶揄路鬼。
最此物、堪憎欲死。
若遇当年遣老在,念而翁、才笔群相畏。
或与汝,论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