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三潦困馀黎,谁识他年旧浙西。
靡有孑遗何可忽,不知归去果安之。
属方理屋又闻漏,垂欲出门仍畏泥。
家在穷山乱云外,自惭无策救儿饥。
六年三潦困馀黎,谁识他年旧浙西。
靡有孑遗何可忽,不知归去果安之。
属方理屋又闻漏,垂欲出门仍畏泥。
家在穷山乱云外,自惭无策救儿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受困顿的读书人在疾病初愈后的夏日所处的艰难环境。"六年三潦困馀黎,谁识他年旧浙西"表达了诗人长期遭遇不幸与困境,连自己昔日的故土——浙江一带也已变得陌生,不再有人能认识当年的自己。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整个社会动荡、时局变迁的一种无奈。
"靡有孑遗何可忽,不知归去果安之"则表现出诗人对于身边亲人的牵挂和担忧,以及面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靡"字表达了极度的贫困和孤立,而"孑遗"指的是剩余下来的、可能是家中的老弱妇幼,诗人对他们的安危无从得知,也不知如何才能平安归来。
接下来的两句"属方理屋又闻漏,垂欲出门仍畏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困境。"属方"可能是指修葺房屋,但连这点小小的安稳都难以达成,屋漏继续,外出又恐怕泥泞不堪,显示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最后两句"家在穷山乱云外,自惭无策救儿饥"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家庭所处之地——深藏于贫困与荒凉之中,而他面对孩子的饥饿却束手无策,只能感到自责。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困境下的缩影。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无助与自责,是对宋末元初动荡时期社会状况的一种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