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归期泊,三更棹未停。
星辰涵水活,舟楫藉风灵。
雁浦春宵寂,鱼乡客梦腥。
高堂计行日,应是眼常醒。
心为归期泊,三更棹未停。
星辰涵水活,舟楫藉风灵。
雁浦春宵寂,鱼乡客梦腥。
高堂计行日,应是眼常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船上航行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
首联“心为归期泊,三更棹未停”,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归宿感与行动的紧迫性。夜晚已至三更时分,船桨却并未停止摆动,这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归途的执着追求。
颔联“星辰涵水活,舟楫藉风灵”,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动态与静态交织的画面。星辰倒映在水中,仿佛赋予了水面生命,而舟与楫则借助着风的力量前行,生动展现了夜晚航行的独特韵味。
颈联“雁浦春宵寂,鱼乡客梦腥”,进一步深化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雁浦上空寂静无声,只有偶尔的雁鸣打破这份宁静;而鱼乡中,客人的梦境似乎带有一丝腥味,或许是远方家乡的思念,或是旅途中的疲惫与不安。
尾联“高堂计行日,应是眼常醒”,诗人将思绪拉回现实,想象着家中高堂等待自己归来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对家的思念与责任感。即使身处夜晚的舟中,眼中也应是常醒的状态,这份对家的牵挂与对未来的期待,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饱满且富有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夜行舟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归宿感、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家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清末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衙散到家无与适,领客壶觞以终日。
何生忽从湖州来,当筵不语惟长揖。
古貌存心行孝道,袖出旧书三两帙。
进言售此备甘旨,有母行年将八十。
吾闻此语为太息,伤哉贫乎乏朝夕!
龙蛇蛰藏天地闭,宜尔之贤身不立。
莫说家无田可耕,纵有田耕那得食?
不如归棹湖州船,有鱼可钓凫可弋。
君不见卖刀与卖戟,朝持出门暮得直。
文章本是太平具,以此干人复何益?
军人或有锡类人,倾产酬书吾可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