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
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
好进焚文沾帝泽,却归天策继真风。
阿阇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
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
好进焚文沾帝泽,却归天策继真风。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和哲理。其中,“阿阇梨与佛身同”一句,揭示了禅师与佛的合一之境界,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本性的精神追求。“灌顶难施利济功”则透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便是高僧,也面临着在红尘中施展慈善之举的困难。
“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这两句诗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功与外在因缘的重要性,以及救渡众生的广大胸怀。这里的“虚空”形象,不仅指出了度化之难,也隐喻了一种无所不包、宽广如海的心灵境界。
接着,“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两句描绘了行者在尘世中的脚步与目光,既有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有对超自然领域的向往。“东周”、“北极门”分别象征着南北方的极致之地,而“红尘”和“紫气”则是世俗与神圣的对比。
最后,“好进焚文沾帝泽,却归天策继真风。”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精神真髓的传承。这里的“焚文”可能指的是一种超脱物质文明的行为,而“帝泽”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恩泽。“却归天策继真风”则意味着回归自然、顺应天道,从而继承和发扬真正的精神遗产。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也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雁荡名山,蓉村胜境,天教装点东瓯。
有东西天柱,大小龙湫。
下临沧海如无地,疑大水、昼夜常浮。
笔峰长卓,石旂犹展,万古千秋。何日拂袖南游。
任穷探极览,未肯回头。直除非跨鹤,东访瀛洲。
海波清浅扬尘起,等閒见、石屋添筹。
此时方始,归来尽拚,敝了貂裘。
山后白云起,山前白云迎。
云合作微雨,寒气相与生。
高峰悬万树,佛祖缀珠璎。
树树如宝塔,卓立向天争。
牧草正肥美,牧儿歌且行。
笑指天山说:吾之夏令营。
髯也频来此,为吾平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