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越西隅,萧飒秋岩清。金镛卧不起,?峞如长鲸。
岁久厚地裂,半与泥沙平。
下压黄泉脉,上腾白虎精。
虚中广百围,出入纵横行。
不知何代物,漫灭无其名。
碧埋鬼血鲜,红蚀土花萦。
日月光摩荡,风雷力支撑。
对之不敢叩,肃肃栖神明。
正始久歇绝,甘同秋草并。
太宝关天意,显晦非人争。
庙廷奏箫韶,世自求其声。
台城越西隅,萧飒秋岩清。金镛卧不起,?峞如长鲸。
岁久厚地裂,半与泥沙平。
下压黄泉脉,上腾白虎精。
虚中广百围,出入纵横行。
不知何代物,漫灭无其名。
碧埋鬼血鲜,红蚀土花萦。
日月光摩荡,风雷力支撑。
对之不敢叩,肃肃栖神明。
正始久歇绝,甘同秋草并。
太宝关天意,显晦非人争。
庙廷奏箫韶,世自求其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的卧钟,位于台城的西隅,周围环境显得格外清幽而萧瑟。钟体巨大,仿佛沉睡的长鲸,静静地躺在那里。岁月的侵蚀使得钟体表面布满了裂痕,几乎与地面齐平,仿佛是大地的一部分。钟体内部宽阔,直径约有一百围,可以想象其体积之庞大。
钟体的颜色在时间的洗礼下,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绿色,似乎还残留着一些鲜红的痕迹,那是岁月的印记,也是历史的见证。阳光和风雨不断地摩荡着钟体,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不敢轻易触碰,而是恭敬地驻足,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诗中的卧钟,仿佛承载着久远的历史记忆,它的存在似乎与天地间的大自然力量息息相关。正始之气早已消失,它与周围的秋草一同见证了时间的流转。庙堂之上,曾经奏响的箫韶之音,如今只能在诗人的想象中追寻其踪迹。
整首诗通过对卧钟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物理形态的壮观,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感和哲学思考,让人不禁对时间、自然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产生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