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惯做销魂曲,南院花卿。
北里杨琼,争谱香词上玉笙。
如今纵有疏狂兴,花月前生。
诗酒浮名,丈八琵琶拨不成。
当时惯做销魂曲,南院花卿。
北里杨琼,争谱香词上玉笙。
如今纵有疏狂兴,花月前生。
诗酒浮名,丈八琵琶拨不成。
这首《采桑子》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在吴门遇到徐松之时所作,以问答形式表达对新词的创作与欣赏。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词人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当时惯做销魂曲”,开篇即以“销魂”二字点明词人过去常创作令人心醉神迷的乐章,暗示其艺术才华深厚。接着,“南院花卿,北里杨琼,争谱香词上玉笙”一句,通过列举古代著名歌妓的名字,形象地描绘出词人在艺术上的追求与成就,以及其作品广受赞誉的情景。这里不仅提到了具体的地点和人物,还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词的意境之中,增强了画面感和历史感。
“如今纵有疏狂兴,花月前生”则转而表达词人面对当前情境时的感慨。尽管他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但岁月流转,曾经的激情或许已不再如初。这里的“花月前生”既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当下心境的一种映照。
最后,“诗酒浮名,丈八琵琶拨不成”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他将自己比作一把无法演奏的琵琶,暗示了在诗酒浮名的尘世中,即使有着满腔才情,也难以找到真正的知音和舞台。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是对整个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词人对于艺术创作的热爱与执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感慨。陈维崧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既有艺术魅力又富含哲理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