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陈侍御画竹》
《题陈侍御画竹》全文
明 / 沈周   形式: 古风

铁面郎官扫秋雨,一夜秋声落人耳。

楚歌唱断碧云愁,招得湘灵来笔底。

湘灵倒拔青鸾尾,翠袖拖风湿江水。

水远山长不见人,惟有千年泪痕紫。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陈侍御画中竹子的神韵与情感。首句“铁面郎官扫秋雨”,以“铁面”形容画师的严谨与刚毅,以“扫秋雨”展现画作中的动态与氛围,巧妙地将人物性格与自然景象融合,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充满力量的意境。

接着,“一夜秋声落人耳”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氛围,仿佛让读者能听到秋夜的低语,感受到季节更替的宁静与深沉。这种声音不仅在听觉上引起共鸣,也在心灵上引发思考,为后续的描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楚歌唱断碧云愁,招得湘灵来笔底。”这里运用了楚辞的意象和神话传说,将音乐与自然、情感相联结,通过“楚歌”和“碧云愁”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哀怨而深情的氛围。同时,通过“招得湘灵来笔底”,巧妙地将神话人物引入画作之中,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和艺术感染力。

“湘灵倒拔青鸾尾,翠袖拖湿江水。”这一句通过湘灵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她对画中竹子的深情投入,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竹子的敬仰与爱慕。翠袖拖湿江水的细节,既表现了湘灵的执着与深情,也暗示了她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守护。

最后,“水远山长不见人,惟有千年泪痕紫。”这句话以辽阔的山水背景,强调了画作的深远意境和时间的永恒。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湘灵留下的泪痕,成为时间的见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珍惜。整个画面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情感、艺术与时间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陈侍御画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画作的艺术魅力,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思,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深度的作品。

作者介绍
沈周

沈周
朝代:明   字:启南   号:石田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生辰:1427~1509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猜你喜欢

尉迟杯.渡头,和《片玉》韵

凌波路。梦绮冷、别馆生花树。

愔愔驻笛津亭,还倚兰舟开处。

江郎已老,才解道、伤心在南浦。

记年时、瘦马知霜,夜深谁教休去。

依然故国天涯,长嗟念佳人,日暮相聚。

短楫桃根俱入曲,愁未散、莺歌燕舞。

何人对、荒寒旧宿,岁华晏、罗衾咽梦语。

待东风、诉与重头,溯红仍访仙侣。

(0)

鹤冲天.不过杏林庄二十年矣。六禾来述近游,兼示新词,率酬一解

东华往事。略识栽花意。萧寺买佳邻,饶幽致。

怅望前人去,消息断,闲门闭。扁舟情一系。

金粉园林,让出草堂清气。

平生爱赏,一壑一丘宜置。又颇怨蹉跎,流年驶。

直恁行行散缓,都惊怪、新来异。看春聊复尔。

道我厌厌,谢了蝶媒蜂使。

(0)

醉桃源.画眉鸟

妆台镜子远山青。南都石黛横。问侬夫婿不知名。

声声别有情。疑鶗鴂,误流莺。还随蜂蝶并。

筠笼几处傍帘旌。帘中笑语盈。

(0)

临江仙·其八

危坐促弦弦转急,新愁旧恨难论。

秭归啼血到吴根。有楼皆蜃市,无地著桃源。

劫外琴书须位置,要他相守心魂。

少留清气在乾坤。珍珠休换字,金粉易成尘。

(0)

多丽.秋雨

碎秋心、断鸿残角疏砧。

更何堪、潇潇飒飒,黄昏付与秋霖。

问谁消、虫声四壁,知难醒、蝶梦重衾。

败叶阶前,孤桐井畔,丝丝浑似泪沾襟。

美人隔、红墙碧汉,尘世自晴阴。

重阳近、横空作暝,见说登临。

锁姮娥、浓氛惨结,西风消息侵寻。

费香添、猊薰恁热,兼露滴、鹤警还瘖。

变徵无端,移宫未稳,邻家铁笛入云深。

向此际、违寒避湿,菊酿索浓斟。

沧江晚、斜阳回首,恨满烟林。

(0)

角招.送宗湘文入都,即之官杭州

劝君去。伤心海上、孤琴又缓君住。峭帆催晚渡。

更酌酒杯,灯下深语。青春鬓缕。莫厌染、京华尘土。

十载江乡烽火。到楼阁五云中,忆哀鸿音否。应许。

桥题秀句。花围锦带,繫马扬州路。故人还寄旅。

待与重攀,津亭秋树。西泠梦阻。更不比、春波南浦。

后日相思甚处。怕零落、石矶边,闲鸥鹭。

(0)
诗词分类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诗人
司空曙 李颀 卢仝 唐时升 高士奇 阮阅 查慎行 蔡肇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