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云中国以学亡,当年怪雨盲风,赖公只手独擎,渐洗西东雌伏耻;
何事老成于世谢,际此千钧一发,畴是热心继起,不令南北骏群空。
谁云中国以学亡,当年怪雨盲风,赖公只手独擎,渐洗西东雌伏耻;
何事老成于世谢,际此千钧一发,畴是热心继起,不令南北骏群空。
此联颂扬张百熙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与深远影响。上联指出,在学问与文化传承面临危机之时,张百熙犹如力挽狂澜,以其独到的智慧与勇气,逐渐扭转了当时东西方学术交流中的被动局面,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得以提升,洗刷了以往的屈辱。
下联则表达了对张百熙晚年逝世的惋惜之情。在国家面临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张百熙未能亲眼见证其理想与事业的最终成功,令人遗憾。同时,也强调了后继者的责任与使命,即要继承张百熙的遗志,继续推动学术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让南北各地的优秀人才因缺乏引领而白白浪费。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不仅高度赞扬了张百熙在教育和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还寄托了对其逝世的哀思以及对未来学术传承的期待。
大坂之山多桧松,大坂之水多鰅鳙。
采山钓水无异姓,只有汪氏称名宗。
汪氏之先本王子,靖乱尤能保终始。
后来亦有唐端公,遂与州民共生死。
两公庙食八百年,云礽何止人三千。
出者处者恒有道,往往读书并力田。
迩来积庆谁堪数,一族咸推佥宪父。
父耕子读两无惭,那更深闺有慈母。
当今天子明孝人,每下恩典旌贤臣。
九原伉俪虽莫作,高堂五采明丝纶。
我观汪氏庆未己,科第联翩一时起。
叔侄兄弟凡六人,冠盖如云照墟里。
大坂水清山更奇,中有汪家双墓基。
他时添取石翁仲,为尔重书先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