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
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
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
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
此联出自清代孙义钧所撰写的《五百名贤祠联》。联语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赞美了古代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对后世的积极塑造作用。
上联“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中,“百代”泛指漫长的历史时期,“冠裳”代表了社会的精英阶层,整句意为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的精英们始终遵循着纲常名教,即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历史的长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联“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则聚焦于地方文化特色。“三吴”特指古代的吴郡、吴兴和会稽三个地区,这里的“崇俎豆”指的是重视祭祀礼仪,通过祭祀活动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维风励俗”强调的是通过这样的仪式和活动,不仅在科举考试和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在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的培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整联通过对比古今、地域间的文化现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以及其在不同领域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力。
壬申秋大水,一雨乃孤注。
九年锱寸积,曾未办朝露。
陂塘此何日,还我沧洲趣。
夜来云初作,期待一如故。
既闻渐成阵,尚谓行且住。
甫寸惊已狂,及犁叹无数!
平明报三尺,感激泪将雨。
玄功亦雄哉,回旋易指顾。
呼酒欲鲸吞,哦诗有神助。
区区喜与忧,岂为一饱虑。
瑶光楼前按歌舞,桂树秋香月三五。
白头谁解记开元,四海欢声自箫鼓。
两都秋色皆乔木,三月阿房已焦土。
天人亦有离别情,可是田郎心独苦。
承平旧物《霓裳》谱,宝气晖晖映千古。
银桥望极竟不归,灭没燕鸿下平楚。
君不见昭阳殿里蓬莱人,终惹渔阳胡马尘。
又不见吴宫夜夜乌栖曲,竟使姑苏走麋鹿。
移人大抵物之尤,丧乱未免天公愁。
虽然丹青不解语,冷眼指作乡温柔。
试问人閒何处有,画师恐是倾国手。
却怜当日毛延寿,故写巫山女粗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