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画槅闭烟莎。绿鹦哥。唤秦娥。
蓦着思量,不分便滂沱。
那夕回阑风露重,花一角,响明珰、还梦他。
倚楼慢吟桃时歌。奈江潮,千里何。
过江山影,分明是、眉影横蛾。
恰是天边、愁影漾春波。
尽忍伊人去远,帆去远,柳濛濛、斜日多。
十三画槅闭烟莎。绿鹦哥。唤秦娥。
蓦着思量,不分便滂沱。
那夕回阑风露重,花一角,响明珰、还梦他。
倚楼慢吟桃时歌。奈江潮,千里何。
过江山影,分明是、眉影横蛾。
恰是天边、愁影漾春波。
尽忍伊人去远,帆去远,柳濛濛、斜日多。
这首《明月引》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妙的意象构建,展现了作者对过往情感的深切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篇“十三画槅闭烟莎。绿鹦哥。唤秦娥。”以景物起兴,槅扇紧闭,烟雾缭绕的莎草,绿鹦鹉的啼鸣,唤起了对秦娥的回忆,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蓦着思量,不分便滂沱。”直接点明了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如洪水般汹涌,无法控制。接着,“那夕回阑风露重,花一角,响明珰、还梦他。”通过回忆中的一夜,风露沉重,花间一角传来叮当作响的玉佩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梦中的时刻,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不舍。
“倚楼慢吟桃时歌。奈江潮,千里何。”站在楼上,慢慢吟唱着关于桃花时节的歌曲,却无奈于江潮的无情,千里之遥,难以触及。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过江山影,分明是、眉影横蛾。恰是天边、愁影漾春波。”江山的倒影中,清晰地映出了女子的眉眼,如同天边荡漾的春水波纹,充满了愁绪。这一句通过视觉与情感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愁绪具象化为可感之物。
“尽忍伊人去远,帆去远,柳濛濛、斜日多。”最终,面对伊人的离去,只能忍受着这份距离的遥远,帆影渐远,柳树在斜阳下显得更加模糊。这不仅是对离别的哀叹,也是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无奈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念的世界,展现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现实与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