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烧红将敛,重山翠欲流。谁家死别与生留。
哭到夕阳零落恨难休。古墓多于草,新坟密似沤。
城中歌舞正绸缪。却又等闲白了少年头。
野烧红将敛,重山翠欲流。谁家死别与生留。
哭到夕阳零落恨难休。古墓多于草,新坟密似沤。
城中歌舞正绸缪。却又等闲白了少年头。
这首明代诗人俞彦的《南柯子·清明》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景象。首句“野烧红将敛”形象地写出了野外火势渐弱,余烬微红的场景,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接着,“重山翠欲流”则以浓翠的山色比喻生机盎然,仿佛绿色在流动,展现出大自然的活力。
然而,诗人心情沉重,他注意到“谁家死别与生留”,感叹生死离别的哀痛,这种情感随着夕阳西下而愈发强烈,"哭到夕阳零落恨难休"表达了无尽的哀悼和悲痛之情。接下来,诗人对比了古墓与新坟的增多,"古墓多于草,新坟密似沤",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世事变迁。
最后两句“城中歌舞正绸缪,却又等闲白了少年头”揭示了社会上人们沉浸于欢乐之中,而时光却毫不留情地流逝,青年人的生命也在不知不觉中老去。这句诗寓含了对人生无常和珍惜青春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哀乐与世事的沧桑。
一笑搴帏起。笑年年、担风襆雪,卸妆斯地。
呼婢壁间寻旧句,已共苔磨藓洗。
更说甚、碧纱笼此。
砌下蛩声云外雁,一般般、助酒穷途泪。
身世事,总如寄。家山回首逾千里。
尽饱尝、炎凉世态,病贫滋味。
箸划金炉灰焰冷,写出饥寒两字。
算我误、聪明如是。
还愿稿砧鞭早著,宴琼林、索得金门米。
天许否,此衷意。
苍山一桁,过桥头古刹,此身如画。
树罩小溪云淰淰,真向罗衫轻泻。
导路春婆,携笺小侄,兴会淋漓者。
银涛喷涌,讶龙头欲变化。
正合涤笔冰池,泛觞石濑,任凤鞋游冶。
新荷幽香通佛座,四面阴寒苔瓦。
半幅村墟,阖家行乐,添几重佳话。
摹成粉本,后人情亦牵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