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客游山馆,高秋霁景鲜。
方修初服地,况近始生年。
云影秋潭底,松枝晚阁前。
老僧迷眼界,谓我羽衣仙。
避客游山馆,高秋霁景鲜。
方修初服地,况近始生年。
云影秋潭底,松枝晚阁前。
老僧迷眼界,谓我羽衣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避开尘世的喧嚣,独自游历山间馆舍,在秋日晴朗的美景中,他正准备重新整理自己的行装,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诗中的“初服地”可能指的是重新回归自然或内心的状态,而“近始生年”则暗示着对新生和未来的期待。
诗人通过“云影秋潭底,松枝晚阁前”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秋水映照着云彩的倒影,松树在傍晚的光影中显得格外挺拔,这些自然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成为了诗人内心平静的象征。
最后,“老僧迷眼界,谓我羽衣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也暗示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老僧可能被诗人的气质所吸引,误以为他是羽化成仙之人,这不仅是对诗人形象的赞美,也是对其超凡脱俗境界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态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骎骎须鬓苍,冉冉岁月换。
良田未易求,蠹简不喜看。
君兮何为者,冠佩立宪宪。
苦来湔祓我,丹绘施朽炭。
深惭鸿鹄姿,肯作荆鸡伴。
我穷岂中郎,君才实元叹。
相从琢磨地,枯几媲尘案。
尺书中夜至,索去不少缓。
扁舟下东南,春水绿平岸。
遥知醉吟处,词翰两璀璨。
悲欢难一揆,欲别先自断。
寄我子夜歌,酬君秋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