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景岁云暮,山寒人境幽。
乱霞空布满,深松藏径修。
高低距百丈,回曲将三休。
登台观云变,倚树闻石流。
忽睹归鸟忘,岂为卒岁谋。
归鸟无所知,人心自绸缪。
人心不似鸟,似鸟何优游。
鸟若似人心,万物多欣忧。
石壁分鸠月,空林限鹿丘。
虽有桃花源,顾盼终夷犹。
所赖天地宽,川陵容老叟。
上有千仞梯,长啸高峰头。
下有九曲渊,汗漫乘轻舟。
相携三五辈,日出课西畴。
以此乐长年,人生当何求。
抚景岁云暮,山寒人境幽。
乱霞空布满,深松藏径修。
高低距百丈,回曲将三休。
登台观云变,倚树闻石流。
忽睹归鸟忘,岂为卒岁谋。
归鸟无所知,人心自绸缪。
人心不似鸟,似鸟何优游。
鸟若似人心,万物多欣忧。
石壁分鸠月,空林限鹿丘。
虽有桃花源,顾盼终夷犹。
所赖天地宽,川陵容老叟。
上有千仞梯,长啸高峰头。
下有九曲渊,汗漫乘轻舟。
相携三五辈,日出课西畴。
以此乐长年,人生当何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山林的静谧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句“抚景岁云暮”,点明了时间背景,冬季的景色让人心生感慨。接着,“山寒人境幽”描绘了山林在寒冷中显得格外寂静,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乱霞空布满,深松藏径修”,通过“乱霞”和“深松”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空灵又深邃的氛围。
“高低距百丈,回曲将三休”描述了山势的起伏和曲折,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壮美与复杂。诗人登上高台,观云变,倚树听石流,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感悟。
“忽睹归鸟忘,岂为卒岁谋”表达了诗人对归鸟的观察,以及对自身生活的反思,暗示了对简单生活和平静心境的向往。接下来,“归鸟无所知,人心自绸缪”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心的复杂与自然的单纯形成鲜明对比。
“人心不似鸟,似鸟何优游”表达了对人心复杂性的感慨,而“鸟若似人心,万物多欣忧”则是对理想状态的向往,希望人心能像鸟儿一样自由无忧。最后,“石壁分鸠月,空林限鹿丘”描绘了夜晚的山林景象,给人以宁静与神秘的感受。
“虽有桃花源,顾盼终夷犹”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世界(桃花源)的向往,但又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所赖天地宽,川陵容老叟”则强调了大自然的包容性,即使在老年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上有千仞梯,长啸高峰头。下有九曲渊,汗漫乘轻舟”描绘了登山与泛舟的情景,象征着追求与释放的过程。最后,“相携三五辈,日出课西畴”描绘了一群人在田野劳作的画面,体现了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性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