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作斋舍,而以益为名。
吾闻诸夫子,求益非速成。
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
今年适燕蓟,明年走蛮荆。
东观尽沧海,西涉渭与泾。
归来闭户坐,八方在轩庭。
又如学医人,识病由饱更。
风、雨、晦、明、淫,跛、躄、瘖、聋、盲。
虚实在其脉,静躁在其情。
荣枯在其色,寿夭在其形。
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
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
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既盈。
愿言书此诗,以为益斋铭。
张子作斋舍,而以益为名。
吾闻诸夫子,求益非速成。
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
今年适燕蓟,明年走蛮荆。
东观尽沧海,西涉渭与泾。
归来闭户坐,八方在轩庭。
又如学医人,识病由饱更。
风、雨、晦、明、淫,跛、躄、瘖、聋、盲。
虚实在其脉,静躁在其情。
荣枯在其色,寿夭在其形。
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
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
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既盈。
愿言书此诗,以为益斋铭。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张寺丞益斋》。诗中通过对比和譬喻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求学与修道之路的深刻理解。
开篇“张子作斋舍,而以益为名”直接点出了诗歌的主题,即张寺丞建造了一所斋舍,并将其命名为“益斋”,寓意于不断地追求进步与成长。在这里,“益”字承载着作者对于学习和修行不懈追求的理念。
接下来的“吾闻诸夫子,求益非速成。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则通过孔子的智慧,告诫我们在追求知识和道德上的过程中,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当像远行的旅人一样,日以继夜,坚持不懈地前进。
“今年适燕蓟,明年走蛮荆。东观尽沧海,西涉渭与泾。”这几句诗描绘了游历四方、广泛求学的景象,其中燕蓟指的是北方的地区,而蛮荆则是南方的地域;沧海和渭河、泾水则分别代表着东方和西方。通过这样的地理跨越,苏轼表达了对知识无边界的追求。
“归来闭户坐,八方在轩庭。”这句诗写的是学成之后的景象,学者归来后,不再外出,而是静心思考,将所学融会贯通,使得八方之事都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得到体察和理解。
“又如学医人,识病由饱更。”这里作者以医为喻,说明学习的过程就像医生诊治疾病一样,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而非表面功夫。接下来的“风、雨、晦、明、淫,跛、躄、瘖、聋、盲。”则列举了各种疾病,以此比喻人生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虚实在其脉,静躁在其情。荣枯在其色,寿夭在其形。”这几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对医、对学的理解,强调了诊断疾病或人生境遇时要洞察内在的真实情况,而非仅凭表象。
“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则表达了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生死之道,即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
最后,“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既盈。”这两句诗总结了苏轼对于求学与修道的看法:学习应日积月累,不断进步;而修道则是越来越精简,去伪存真。
全诗通过深刻的哲思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知识、智慧和生命价值的高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