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上贞女峡,江险未敢行。
岂是畏江险,愧此贞女名。
时经丧乱后,世不闻坚贞。
烈士久丧节,丈夫多败盟。
宁闻闺房秀,感义不偷生。
穷荒礼法在,尚此留佳声。
时事有通塞,江流无浊清。
欲行勿惮险,为君先濯缨。
欲上贞女峡,江险未敢行。
岂是畏江险,愧此贞女名。
时经丧乱后,世不闻坚贞。
烈士久丧节,丈夫多败盟。
宁闻闺房秀,感义不偷生。
穷荒礼法在,尚此留佳声。
时事有通塞,江流无浊清。
欲行勿惮险,为君先濯缨。
这首诗《贞女峡》由宋代诗人吕本中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贞洁与忠诚的颂扬以及对社会风气的反思。
首句“欲上贞女峡,江险未敢行”,诗人表达了想要前往贞女峡的决心,但面对险峻的江面,内心犹豫,这既是对自然险境的畏惧,也是对贞女精神的敬畏。接下来,“岂是畏江险,愧此贞女名”一句转折,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真正顾虑并非来自外界的艰险,而是担心自己无法配得上贞女的崇高名声,流露出对贞洁品质的深深敬仰。
“时经丧乱后,世不闻坚贞”点明了社会背景,战乱之后,世风日下,人们不再关注或重视坚贞不渝的价值观。紧接着,“烈士久丧节,丈夫多败盟”进一步揭露了社会道德的沦丧,英雄豪杰失去了气节,男子汉大丈夫背叛了自己的誓言。这种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贞女形象的珍贵与难得。
“宁闻闺房秀,感义不偷生”则转向对女性贞洁的赞美,强调即使在闭塞的环境中,也有女子坚守道义,不苟且偷生。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赞扬,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穷荒礼法在,尚此留佳声”指出即便是在偏远荒凉之地,礼法依然存在,贞女的佳名得以流传,彰显了道德力量的永恒价值。
最后,“时事有通塞,江流无浊清”以自然界的江水比喻社会的变迁,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道德的纯净如江水般清澈不变。这既是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
“欲行勿惮险,为君先濯缨”作为结语,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同先贤一样,先于他人洗去心灵的尘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倡导和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贞女形象的赞颂,不仅表达了对个人美德的推崇,也深刻反思了社会道德的现状,呼吁人们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正直与忠诚,追求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怅人生如寄,禁几度,暮秋天。
看黄菊丹枫,白蘋红蓼,斗媚争妍。
江郎祗馀恨赋,对荒原拱木惨无言。
判取愁埋死后,那堪恨积生前。冰轮常缺亦常圆。
千古总依然。叹古往今来,勋名竹帛,断梦飞烟。
临风那堪惋吊,只湖山面目似当年。
空外宾鸿作字,分明写出愁篇。
一上高楼,夕阳影里无穷路。
冷烟衰草送秋时,曾记临岐语。归信莫教轻误。
恨西风、偏成间阻。虚窗促织,别院寒砧,总添愁苦。
过尽征鸿,踟躇没计传衷素。
织将锦字又模糊,颠倒难重数。小月花梢微露。
镜台前、暗窥眉妩。玉箫声断,金鸭香寒,梦回谁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