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在溪桥,逆耳深知老舌饶。
自觉此天无半寸,欲将何处动分毫。
纲常父子谁甘灭,斧钺春秋敢自逃。
以我旧从亲党后,得忘天地几长号。
千言万语在溪桥,逆耳深知老舌饶。
自觉此天无半寸,欲将何处动分毫。
纲常父子谁甘灭,斧钺春秋敢自逃。
以我旧从亲党后,得忘天地几长号。
这首诗《与李敬熙(其三)》是明代诗人庄昶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亲情、道德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千言万语在溪桥,逆耳深知老舌饶”,描绘了在溪边小桥上,诗人与友人李敬熙交流的情景。虽然话语众多,但句句入耳,尤其是那些逆耳忠言,显示了老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真诚相待的态度。
颔联“自觉此天无半寸,欲将何处动分毫”,诗人自省自己在天地间渺小的存在,表达了一种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流露出对命运不可控的感慨。
颈联“纲常父子谁甘灭,斧钺春秋敢自逃”,强调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即使面对严酷的惩罚,也不愿违背心中的正义与孝道。
尾联“以我旧从亲党后,得忘天地几长号”,诗人回顾过往,感叹于与亲朋好友共度的时光,即使面对天地间的浩瀚与自己的渺小,内心仍能发出长久的呼唤,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和对情感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德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亲情、友情的深情厚谊。
出郭若不早,到山日已昏。
阪从灯下陟,草自雾中扪。
未历诸山胜,先寻古洞源。
敢誇济胜健,还藉土人援。
径窄时分队,山欹欲悸魂。
登登路逾窅,望望岭加尊。
遇石频思憩,穿岩或借蹲。
风来时作阵,瀑响听如奔。
俗骨何当换,幽怀暂许论。
一身怜秽浊,双足想腾骞。
稍过流杯石,知为天洞门。
荒祠无卧具,聊共枕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