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游闽中玄妙寺晚归偶成奉同行徐沈二公》
《游闽中玄妙寺晚归偶成奉同行徐沈二公》全文
明 / 刘大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清时作宦得閒游,更喜祗园景物幽。

山色连云迷晓径,松声绕涧杂寒流。

层台回首诸天近,半日凭栏百念休。

薄暮归来心更乐,离离禾黍万家秋。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于清明之时,仕途之余,游历闽中玄妙寺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宁静而幽深的自然风光。

首联“清时作宦得閒游,更喜祗园景物幽”,开篇点题,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祗园美景的喜爱。祗园,此处指寺庙,诗人身处官场,却能抽身游历,享受自然之静谧,实为难得。

颔联“山色连云迷晓径,松声绕涧杂寒流”进一步展开画面,山色与云连成一片,晨光中的小径显得尤为迷人;松林间溪水潺潺,寒流与松涛交织出一曲自然的交响乐。这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营造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颈联“层台回首诸天近,半日凭栏百念休”转而描写诗人登高远眺的情景。站在高处,仿佛能触及天空,心中的万千思绪在这一刻得以平静。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壮丽景色相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尾联“薄暮归来心更乐,离离禾黍万家秋”收束全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归来时的心情。虽然一天的游历即将结束,但心中却充满了愉悦。远处的田野上,稻谷金黄,秋意渐浓,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巧妙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刘大夏

刘大夏
朝代:明   字:时雍   号:东山   籍贯:湖广华容(今属湖南)   生辰:1436年—1516年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今属湖南)人。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刘大夏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刘大夏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刘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刘大夏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猜你喜欢

闻警二首·其一

八月塞门开,单于猎雁回。

五原秋草尽,万骑羽书来。

秦陇疮痍后,疆场战伐催。

黄云迷处所,羌笛暮生哀。

(0)

题黄山谷书黄龙禅师开堂疏

钟陵行押称第一,早岁已入兰亭室。

转运应知腕有神,掣颤尤工老来笔。

学诗唯许杜少陵,翰墨黄州乃其匹。

宋人岂解识真龙,天厩骅骝纵奔逸。

籍名党锢疾如仇,白首黔阳作系囚。

平生正得参禅力,万里危途百不忧。

黄龙老宿尔何子,槁目曾识东家丘。

相酬妙语千金直,能使芳名万古流。

擘窠何人勒翠琰,野火不肯焚银钩。

何年拓本来燕市,惨澹无人知满字。

金门久客逢休浣,北牖临风自粘缀。

发短谁知心尚长,侧釐尚望君王赐。

(0)

病中送春二首·其二

送春聊酌洗春杯,罗帕新诗懒向裁。

今日好将愁共去,明年莫带病俱来。

蜂须鸟舌先占信,柳眼花心倩作媒。

依约海棠枝上月,烧灯无那兴徘徊。

(0)

秋晚

秋晚行堤上,书声在茅屋。

月出不逢人,风来弄修竹。

(0)

赋得千山红树送姚园客还闽·其一

秋山何处无红树,君归独向秋山去。

霜锦千章照客衣,林霞一片随行屦。

几曲云林到武夷,幔亭高处坐题诗。

南天气暖无冰雪,直到春花忆此时。

(0)

听李节弹筝和文文水韵

汩汩寒泉泻玉筝,泠泠标格映清冰。

愁中为鼓秋风曲,不负移家住秣陵。

(0)
诗词分类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诗人
陈琳 徐干 汤惠休 倪思 汪洙 王季友 谢谔 完颜璟 杨玉环 杨凝式 陆九韶 李联琇 何承天 杨孚 徐安贞 刘细君 吉中孚 苏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