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行年将六十,不知何者为忧戚。
富贵不骄贫贱安,以此存心度朝夕。
往年承乏佐中书,大官羊膳供堂食。
只今赐老作编氓,衣食信天无固必。
陋巷箪瓢如素居,不管茅茨春雨湿。
门前载酒求赋诗,锦轴牙签日堆积。
在官不置负郭田,既老翻得稽古力。
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朝米不烦邻僧送,暮米不烦太仓籴。
我亦一饭不忘君,文人相轻所不及。
伤哉白首杜拾遗,入蜀还秦劳辙迹。
文章盖世亦何为,妻子相看百忧集。
余生行年将六十,不知何者为忧戚。
富贵不骄贫贱安,以此存心度朝夕。
往年承乏佐中书,大官羊膳供堂食。
只今赐老作编氓,衣食信天无固必。
陋巷箪瓢如素居,不管茅茨春雨湿。
门前载酒求赋诗,锦轴牙签日堆积。
在官不置负郭田,既老翻得稽古力。
毁誉都忘月旦评,姓名不上春秋笔。
朝米不烦邻僧送,暮米不烦太仓籴。
我亦一饭不忘君,文人相轻所不及。
伤哉白首杜拾遗,入蜀还秦劳辙迹。
文章盖世亦何为,妻子相看百忧集。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刘辰翁对唐代诗人杜甫的《百忧集行》所写的读后感。诗中,刘辰翁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杜甫晚年生活的共鸣与感慨。
首先,刘辰翁自述年事已高,对于人生忧虑的理解似乎超越了世俗的荣辱,他认识到富贵不值得骄傲,贫贱也能安然度日,这种淡泊的心态贯穿于他的日常生活中。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辅佐朝廷的经历,以及后来被赐老归乡后的简朴生活,虽然清贫,却乐在其中。
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不减,门前常有人载酒求诗,作品日益累积,显示出他对文学的坚守。他没有购置田产,反而把精力投入到研究古籍之中,对世间的毁誉和历史评价都不再挂怀,只专注于学问。
诗中提到,他无需邻居僧人送米,也不依赖官府救济,这体现了他的独立和自给自足。然而,他并未忘记国家和君主的恩惠,认为即使是文人,也应感恩戴德,这是对杜甫“一饭不忘君”的深思。
最后,刘辰翁以杜甫的遭遇作结,感叹杜甫才华盖世却饱受困顿,妻儿相伴却愁绪满怀,表达了对杜甫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杜甫的解读,展现了刘辰翁的人生哲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一性本为明,返为群物迷。
境净皆径山,心清即苕溪。
启扉迥临湖,湖宽觉天低。
花木春艳艳,松竹凉凄凄。
凭栏快神襟,永与尘事暌。
归船动菰蒲,兴断残霞西。
浮烟暝自起,待得众羽栖。
贮空诸佛心,妙理何端倪。
乘流与遇坎,万理皆筌蹄。
聊陈渊明意,斧藻粲幽题。
岂有明月珠,祇照浊水泥。
期我老中林,灭迹为圃畦。
况复大开士,赋咏自攀跻。
禅深有根源,句圆无角圭。
乃知文字工,自与造化齐。
命数奇穷谁与伍,陋巷甘同一命偻。
怕寒长苦地多风,厌滞每遭星好雨。
命在天公难自由,若知安命当无忧。
三斟长得供卯醉,米盐不辨俱悠悠。
去年约子招佳客,贫不关心真达伯。
共贪静适且过从,追恨穷途昔暌隔。
二月黄鹂初好音,槐阴柳幄青罗衿。
杖头挂钱只买酒,与子作意时登临。
此乡秀野多水石,莫道云游不如昔。
松柏相望泉下人,试数几人能满百。
生前一饱复一眠,得失尘缘俱偶然。
长年无事频相见,此自前贤今古传。
晓来雨过,正海棠枝上,胭脂如滴。
桃杏不堪来比似,信是倾城倾国。
藏韵收香,谁能描貌,阁尽诗人笔。
从教睡去,为留银烛终夕。
不待过了清明,绿阴结子,无处寻春色。
簌簌轻红飞一片,便觉临风凄恻。
莫道无情,嫣然一笑,也似曾相识。
惜花无主,自怜身是行客。
右相尝惭呼画师,技痒仍复拈毛锥。
逼真谁作此赝本,亦有妙意生妍姿。
中庭燕坐必主妇,绿云高髻香罗衣。
嫣然嫔妾左右侍,前浴能言丹凤雏。
娉婷及笄女公子,素腕拥项相携扶。
两两为朋四髫龀,乳卢随逐相谐嬉。
掌中看珠二少艾,捧腮却立鸦鬟奴。
屏间拥膝袖玉笋,疑是梦阑颦翠眉。
侧身背面按筝者,冰肌绰约不自持。
床前跪起各姝丽,为儿理发抆涕洟。
有犬斓斑受摩抚,与人习熟无猜疑。
梳妆淡薄服制古,如见永徽贞观时。
若非侯家及主第,人物无此美且都。
荆钗布襦小家妇,生子不如山下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