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行朔野不记年,两淮千里无炊烟。
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来安边。
今日安丰非故垒,夜闻夷歌隔淮水。
况当两国不交兵,高堑深沟岂须尔。
朝不鸣刁夜灭烽,吉语上闻天自喜。
但令南亩栖馀粮,尽驱流冗归故乡。
会见今年八九月,处处枣红梨子黄。
四郊无兵门有戟,淮上山青淮水碧。
樽前一曲柳枝歌,酿酒击鲜公燕客。
师行朔野不记年,两淮千里无炊烟。
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来安边。
今日安丰非故垒,夜闻夷歌隔淮水。
况当两国不交兵,高堑深沟岂须尔。
朝不鸣刁夜灭烽,吉语上闻天自喜。
但令南亩栖馀粮,尽驱流冗归故乡。
会见今年八九月,处处枣红梨子黄。
四郊无兵门有戟,淮上山青淮水碧。
樽前一曲柳枝歌,酿酒击鲜公燕客。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变迁与社会安定的深刻主题。开篇“师行朔野不记年,两淮千里无炊烟”以辽阔的北方战场和荒凉的景象起笔,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长久。接着“君王偃革似建武,始遣循吏来安边”转而描述了君主结束战乱、派遣官员治理边境的和平景象,展现了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
“今日安丰非故垒,夜闻夷歌隔淮水”描绘了安丰城的宁静与和谐,与过去的战争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况当两国不交兵,高堑深沟岂须尔”表达了对过去不必要的军事防御措施的反思,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
“朝不鸣刁夜灭烽,吉语上闻天自喜”进一步描绘了和平时期的宁静与祥和,以及这种状态被上层社会认可的喜悦。“但令南亩栖馀粮,尽驱流冗归故乡”表达了对农业生产恢复和人民回归家园的期待与希望。
最后,“会见今年八九月,处处枣红梨子黄”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与期待。“四郊无兵门有戟,淮上山青淮水碧”描绘了和平与自然美景并存的画面,象征着社会的稳定与繁荣。“樽前一曲柳枝歌,酿酒击鲜公燕客”则以宴会的欢乐氛围收尾,展现了人们在和平时期享受生活的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过程,以及和平带来的社会安定、自然美景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社会进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