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儿学胡语,解作羌儿歌。
窄衫曳两貂,旧隶执金吾。
汉儿学胡语,解作羌儿歌。
窄衫曳两貂,旧隶执金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异域风情的画面,通过汉人学习胡语、胡人服饰以及马客的吟唱,展现了文化交融与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
首句“汉儿学胡语,解作羌儿歌”,点明了主题——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人学习胡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互通,更暗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接纳。接着,“解作羌儿歌”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深入,汉人不仅学会了语言,还能以羌人的口吻吟唱,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掌握,更是情感和文化的共鸣。
接下来的两句“窄衫曳两貂,旧隶执金吾”,通过具体的服饰和身份描述,将画面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窄衫是当时流行的服饰,而“曳两貂”则暗示了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貂皮大衣在古代是贵族或官员的象征。这里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装扮,也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变化和文化的渗透。同时,“旧隶执金吾”一句,通过“隶”(仆役)的身份和“金吾”(古代官职,掌管京城治安)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文化融合下社会结构的微妙变化。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文化交融的场景,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服饰乃至社会角色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交流背后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诗中既有对历史情境的再现,也蕴含着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刻洞察。
关西杨太尉,千载德犹闻。
白日俱终老,清风独至君。
身承远祖遗,才出众人群。
举世贪荆玉,全家恋楚云。
向烟帆杳杳,临水叶纷纷。
草覆昭丘绿,江从夏口分。
高名光盛府,异姓宠殊勋。
百越今无事,南征欲罢军。
吹箫江上晚,惆怅别茅君。
踏火能飞雪,登刀入白云。
晨香长日在,夜磬满山闻。
挥手桐溪路,无情水亦分。
不愁寻水远,自爱逐连山。
虽在春风里,犹从芳草间。
去程何用计,胜事且相关。
旅逸同群鸟,悠悠往复还。
啼螀衰叶共萧萧,文宴无喧夜转遥。
高韵最宜题雪赞,逸才偏称和云谣。
风吹翠蜡应难刻,月照清香太易消。
无限玄言一杯酒,可能容得盖宽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