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幽清故筑居,捲帘终日兴萧疏。
住山不觉三冬尽,采笋偏宜二月初。
雪竹尚堪迟旧社,石田端为养閒锄。
夕阳斜透菁葱影,扣杖呼童灌圃蔬。
此地幽清故筑居,捲帘终日兴萧疏。
住山不觉三冬尽,采笋偏宜二月初。
雪竹尚堪迟旧社,石田端为养閒锄。
夕阳斜透菁葱影,扣杖呼童灌圃蔬。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居住在篻竹坡的宁静生活。首句“此地幽清故筑居”,点明了地点的静谧与僧人的选择。接下来,“捲帘终日兴萧疏”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僧人日常生活的悠闲与淡泊。
“住山不觉三冬尽,采笋偏宜二月初。”这两句通过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表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春天二月,正是采笋的好时节,这不仅体现了僧人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雪竹尚堪迟旧社,石田端为养閒锄。”这里,诗人借雪竹和石田,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雪竹依然能够保持其风骨,而石田则为僧人提供了劳作与修养的空间。
最后,“夕阳斜透菁葱影,扣杖呼童灌圃蔬。”夕阳的余晖洒在青葱的植物上,画面温馨而宁静。僧人手持拐杖,召唤孩童一同浇灌园中的蔬菜,这一幕既体现了生活的简朴,也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简单、宁静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蓬山北海游,珥笔陈良谋。
徒步而南来,意气凌马周。
贪吏乱法令,如茨不可束。
子中有大志,每甘胯下辱。
他日得从龙,其锋谁敢触。
今日君子来,非为五斗粟。
君子慎择术,痛恨陪全真。
调心正是妄,堪笑学鸟伸。
一日错下脚,万劫含酸辛。
平生大梦中,不识庵中人。
一言赠吾子,宗匠宜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