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念群疑起,玄通百虑清。
初心灭阳艳,复见湛虚明。
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
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默念群疑起,玄通百虑清。
初心灭阳艳,复见湛虚明。
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
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说的《杂诗四首(其四)》,其中蕴含了深厚的禅理与哲思,展现了诗人在精神修为上的追求与顿悟。下面对此诗进行鉴赏:
首句“默念群疑起”表明诗人在静坐中,对内心涌动的种种疑惑进行沉思。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达到了“玄通百虑清”的境界,心灵澄明无比,所有杂念都被洗净。
接着,“初心灭阳艳”意味着诗人摒弃了最初那种炽热而外露的追求,转向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随后“复见湛虚明”则是说他再次体悟到了空灵与澄明的境界,这里的“湛虚”形容一种超脱尘世、纯净无染的状态。
中间两句,“悟灭心非尽,求虚见后生”,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深刻领悟,即在消融掉旧有的思维模式之后,还需要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觉醒,这种觉醒是“后生”的智慧,是通过不断修行而逐步显现的。
最后两句,“应将无住法,修到不成名”则阐述了诗人对禅法修持的理解,即要按照无所住的心态去实践佛法,最终达到一种超越语言描述、无法定名的境界。这是最高的精神状态,无需世俗的认同与称赞。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流畅自然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修为的追求。每一句都蕴含着对生命、宇宙及精神世界的深邃思考,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禅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