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入柴扉即下车,茅斋挥麈缓论书。
不知铜虎威权重,岂责荷衣礼貌疏。
此日狂歌希鲁望,昔年能赋拟相如。
箧中残藁如传后,虽枉朱轓亦不虚。
未入柴扉即下车,茅斋挥麈缓论书。
不知铜虎威权重,岂责荷衣礼貌疏。
此日狂歌希鲁望,昔年能赋拟相如。
箧中残藁如传后,虽枉朱轓亦不虚。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宁静与自得,以及对书籍的热爱和渴望。开篇"未入柴扉即下车,茅斋挥麈缓论书"表明诗人急于到达一处幽静之所,以便专心阅读书籍。"茅斋"指的是用茅草覆盖的简陋书房,"挥麈"则是清理桌面的动作,显示出对书籍的尊重和热爱。
接下来的"不知铜虎威权重,岂责荷衣礼貌疏"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于外界的权力和压迫毫不在意,只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铜虎"常指古代用来镇宅的器物,这里可能象征着权威的力量;"荷衣"则是形容文人的雅洁,诗人认为自己无需过于在乎外界对其礼貌的评价。
"此日狂歌希鲁望,昔年能赋拟相如"显示了诗人对于古代诗人的仰慕和模仿。"鲁望"指的是战国时期的诗人宋玉,而"相如"则是西汉时期的诗人司马相如,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最后的"箧中残藁如传后,虽枉朱轓亦不虚"可能是在强调诗人的学问和才华,即使是残存的纸张(箧中残藁)也有传承价值,而自己即便在世俗的评价中有些偏差,也绝不是虚假无实。
整首诗充满了对书籍的尊崇,对自然环境的享受,以及对古代文学的仰慕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