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高低寺,钟声处处同。
耳根初静后,禅悦小参中。
底厌筝琶响,应知水乳融。
蒲牢寂亦得,大地是乘风。
不问高低寺,钟声处处同。
耳根初静后,禅悦小参中。
底厌筝琶响,应知水乳融。
蒲牢寂亦得,大地是乘风。
这首诗描绘了静宜园中隔云钟的独特景象与禅意氛围。诗人以“不问高低寺,钟声处处同”开篇,巧妙地将听觉体验与心灵境界相联结,暗示了无论身处何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是普遍可寻的。接着,“耳根初静后,禅悦小参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在静谧之中,心灵得以净化,禅悦油然而生。
“底厌筝琶响,应知水乳融”两句,对比了世俗音乐与自然之音,表达了对后者更深层次的欣赏与认同。在这里,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和谐并非来自外界的喧嚣,而是内心与自然的交融。最后,“蒲牢寂亦得,大地是乘风”,以蒲牢(传说中的龙子,常与钟相连)为例,说明即使在寂静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宇宙的广阔。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