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但觉鸟声殊,渐近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馀。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
山行但觉鸟声殊,渐近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馀。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游历庐山时,对简寂观的描绘和感悟。诗人以山行中听到的鸟鸣声开始,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仿佛接近了神仙居住的简寂之地。他注意到门外清澈的溪流洗涤着行人的尘埃,而山腰的苦笋则为餐食增添了野趣,增添了自然之美的享受。
诗人进一步想象简寂观内可能隐藏着修炼仙丹的秘境,以及大石上可能留有古人礼拜北斗的痕迹,这些细节增添了神秘与历史感。最后,他提及简寂观的弟子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已经八十多岁,却依然传承着养生之道,这体现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精神和知识的世代相传。
整首诗通过描绘景物和人物,展现了庐山简寂观的宁静与深远,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传承的敬意。
千种繁春,春已去、翩然无迹。
谁信道、荼枝上,静中留得。
晓镜洗妆非粉白,晚衣弄舞馀衫碧。
粲宝钿、珠珥不胜持,浓阴夕。金剪度,还堪惜。
霜蝶睡,无从觅。知多少、好词清梦,酿成冰骨。
天女散花无酒圣,仙人种玉惭香德。
怅攀条、记得鬓丝青,东风客。
翠蘋风起落残红,秋月正圆秋气中。
但怪肩吾轮桂长,未容文举酒樽空。
帆归南浦潮回北,人散西桥斗转东。
乌鹊高飞惊远目,误疑天际有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