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曲水图,挂向丹山驿。
约略文衡山,气韵尽超轶。
潺湲如有声,悬溜注溪涩。
疏松笼厓长,修竹丛岩密。
昨过渔梁山,髣髴图可忆。
碧云互纷纠,溟濛渺难测。
饮者多达人,千觞浮涧出。
酒垆置修坡,琴书绕其侧。
或饮或坐起,俯仰兼语默。
隐隐兰亭里,研墨写诗帙。
自有丘壑风,飘飘露狂色。
不知传舍中,何事留此笔。
似告宦游人,劳劳未如逸。
晋人岂嗜酒,此意醒者得。
谁将曲水图,挂向丹山驿。
约略文衡山,气韵尽超轶。
潺湲如有声,悬溜注溪涩。
疏松笼厓长,修竹丛岩密。
昨过渔梁山,髣髴图可忆。
碧云互纷纠,溟濛渺难测。
饮者多达人,千觞浮涧出。
酒垆置修坡,琴书绕其侧。
或饮或坐起,俯仰兼语默。
隐隐兰亭里,研墨写诗帙。
自有丘壑风,飘飘露狂色。
不知传舍中,何事留此笔。
似告宦游人,劳劳未如逸。
晋人岂嗜酒,此意醒者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挂于驿站中的曲水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水间的静谧与生机。诗人沈湛以“谁将曲水图,挂向丹山驿”开篇,巧妙地引入了主题,随后通过“约略文衡山,气韵尽超轶”赞颂了图中山水的超凡脱俗之气。潺潺流水仿佛有声,松竹掩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接着,诗人回忆起曾经经过的渔梁山,那里的景色仿佛图中一般令人难忘。碧云缭绕,雾气弥漫,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不可测的美感。饮酒之人多为通达之人,他们能从酒中寻得人生真谛,畅饮后,或坐或立,或语或默,自在洒脱。
诗中提到的“饮者”形象,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雅集场景相呼应,隐喻着文人雅士在自然美景中的聚会与创作。研墨写诗,不仅展现了文人的才华,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追求。
最后,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传舍中,何事留此笔。”似乎在询问这幅图为何会出现在驿站之中,是否是在向过往的旅人传达某种深意——或许是在提醒他们,即使在忙碌的宦海生涯中,也不应忘记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如同画中所展现的自然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一幅山水画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中蕴含哲理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及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
丁年不负短檠灯,中岁危涂屡折肱。
自古诗人固屯蹇,喜公今日少骞腾。
遥知去路方收秫,预约来书定凿冰。
勾漏丹砂能寄否,据床扶病发鬅鬙。
君家即墨君,不与世同调。
紫云覆寒冰,色与质俱妙。
谁知穷荒地,尤物来越徼。
探囊忽见畀,此事出吾料。
隋珠暗投处,叹息真可吊。
物生各有用,瑚琏荐清庙。
君才两汉馀,妙句出长啸。
吾衰亦粗尔,老语世不要。
摩挲冰玉质,自庆还自谯。
愿君为追琢,勿令研空笑。
兹山耸孤秀,正自惬公心。
顿觉天能近,都亡地可临。
烟江殊衮衮,霜柳尚沉沉。
但恨无陶谢,芳醪只独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