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
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
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
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
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与对现实环境的观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人通过“尝不调”和“邅回”的字眼,传达出一种生活不如意的感慨,但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开篇两句,诗人通过音乐的比喻,表明过去的生活并不和谐,如同琴瑟失调,而现在所处之地也是一片荒凉,不见生机,这种环境与内心的情感相呼应。
“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接着,诗人本以为这里只有稀少的水鸟,却不知骤马——比喻着突如其来的变故或不速之客——竟然到来了。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生活中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诗人自诩不是汉朝的使者,也就是说自己并不具有高贵的地位,只是在古代越王曾经居住的地方游历。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敬仰以及对个人身份地位的一种自我定位。
“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最后两句,是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态。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自然山川永远长存,不受尘世纷扰的干扰。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赞叹,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恒久之物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