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国通王化,儒林得使臣。
六君成典册,万里奉丝纶。
云水连孤棹,恩私在一身。
悠悠龙节去,渺渺蜃楼新。
望里行还暮,波中岁又春。
昏明看日御,灵怪问舟人。
城邑分华夏,衣裳拟缙绅。
他时礼命毕,归路勿迷津。
远国通王化,儒林得使臣。
六君成典册,万里奉丝纶。
云水连孤棹,恩私在一身。
悠悠龙节去,渺渺蜃楼新。
望里行还暮,波中岁又春。
昏明看日御,灵怪问舟人。
城邑分华夏,衣裳拟缙绅。
他时礼命毕,归路勿迷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使臣前往新罗(今韩国)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感情,展现了古人对于远行和外交活动的认识与感受。
"远国通王化,儒林得使臣。" 这两句开篇介绍主题,指的是远方国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以及诗人作为使节的角色。"六君成典册,万里奉丝纶。" 表示了对外交往的郑重和隆重,其间所承载的历史责任与文化使命。
"云水连孤棹,恩私在一身。"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以及对于使命与个人的情感纠葛。远行中的孤独与寂寞,被赋予的情感深度让读者感受到古代外交官员的复杂心理。
"悠悠龙节去,渺渺蜃楼新。" 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辽阔,"望里行还暮,波中岁又春。" 则是诗人对归途的期待与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昏明看日御,灵怪问舟人。" 这两句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界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旅途中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疑问。
最后,“城邑分华夏,衣裳拟缙绅。” 描述了中原文化圈内部的区别与联系,而“他时礼命毕,归路勿迷津。” 则是诗人对完成使命后回归故土的渴望,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远行生活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展示了唐代文人的国际视野、文化自信以及个人情感的丰富层次。
忆昔读书西城寺,刘生手握青瑶字。
言爱白附山中石上之飞泉,乞余为扫银河篇。
剡溪雪藤刳作笺,皛如巫峡片云飘我前。
长松荫寺昼不暑,虚堂放笔摇苍烟。
顷刻高林动秋色,元气淋漓湿窗壁。
千寻白练落疑见,九屏青屏寒似入。
仙情一谢人间世,十年宫锦混泥滓。
青鞋布袜不可从,玉阁金庭空游戏。
手骖六龙扶九鸾,举颈遥望青玉坛。
奔淙乱射怅泱漭,碧壑倒映思潺湲。
归来仍觅西堂卧,松柏之苔人行破。
沧洲客往绝诗筒,白社僧归虚禅坐。
人生变化讵有常,看君绿鬓凋繁霜。
余年四十亦衰久,涤毫对酒心茫洋。
少时豪情今安在,抚卷歌诗神先改。
匡庐瀑布梦徒期,衡岳水帘吟孰待。
为君重赋石泉一长叹,安得白日高丘望远海。
《石泉子歌》【明·尹台】忆昔读书西城寺,刘生手握青瑶字。言爱白附山中石上之飞泉,乞余为扫银河篇。剡溪雪藤刳作笺,皛如巫峡片云飘我前。长松荫寺昼不暑,虚堂放笔摇苍烟。顷刻高林动秋色,元气淋漓湿窗壁。千寻白练落疑见,九屏青屏寒似入。仙情一谢人间世,十年宫锦混泥滓。青鞋布袜不可从,玉阁金庭空游戏。手骖六龙扶九鸾,举颈遥望青玉坛。奔淙乱射怅泱漭,碧壑倒映思潺湲。归来仍觅西堂卧,松柏之苔人行破。沧洲客往绝诗筒,白社僧归虚禅坐。人生变化讵有常,看君绿鬓凋繁霜。余年四十亦衰久,涤毫对酒心茫洋。少时豪情今安在,抚卷歌诗神先改。匡庐瀑布梦徒期,衡岳水帘吟孰待。为君重赋石泉一长叹,安得白日高丘望远海。
https://shici.929r.com/shici/2w3uMxD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