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如玉,几声春莺哢。为看金船与银瓮。
若真教、万古锦障常存,侬去也、门外持鞭引鞚。
年来无个事,荞麦桐油,天与閒人一丝缝。
莫谈李评张,不识高低,听鸡唱、应回痴梦。
管城子、何如孔方兄,请自此、毛锥不须轻弄。
佳人如玉,几声春莺哢。为看金船与银瓮。
若真教、万古锦障常存,侬去也、门外持鞭引鞚。
年来无个事,荞麦桐油,天与閒人一丝缝。
莫谈李评张,不识高低,听鸡唱、应回痴梦。
管城子、何如孔方兄,请自此、毛锥不须轻弄。
这首《洞仙歌·咏笔》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以笔为题,巧妙地将笔与人的生活情感相融合,展现出笔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笔的深厚情感。
开篇“佳人如玉,几声春莺哢”,以佳人比作笔,以春莺的啼鸣象征笔的美妙声音,形象地描绘出笔的精致与灵动。接着“为看金船与银瓮”,通过比喻,进一步强调了笔的珍贵与价值,如同金船银瓮般珍贵无比。
“若真教、万古锦障常存,侬去也、门外持鞭引鞚”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笔长久保存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永存的向往。
“年来无个事,荞麦桐油,天与閒人一丝缝”则描绘了一幅闲适的生活画面,通过荞麦和桐油的细节,展现了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莫谈李评张,不识高低,听鸡唱、应回痴梦”这一段,诗人以“李评张”代指世间的评价与纷扰,表达了对世俗评价的淡然态度,鼓励人们倾听内心的声音,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中去。
最后,“管城子、何如孔方兄,请自此、毛锥不须轻弄”一句,以“管城子”(即毛笔)与“孔方兄”(即铜钱)进行对比,强调了笔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对笔的珍视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平衡。
整首词通过对笔的赞美,不仅展现了笔的艺术价值,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曾于唐史读遗文,此日来游似见君。
石室自藏真诰后,等闲人世几浮云?
身到名山骨亦清,洞中不枉为题名。
高车驷马人间世,几度浮云石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