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仙林下坐禅时,曾被歌王割截肢。
况我圣朝无此事,只今休道亦何悲。
忍仙林下坐禅时,曾被歌王割截肢。
况我圣朝无此事,只今休道亦何悲。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智真的作品《偈》之三,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寓言式的表达,探讨了修行与世间纷扰的关系。
“忍仙林下坐禅时”,开篇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宁静的林间,静坐于禅定之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句诗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心灵纯净的氛围,暗示了修行者对世间烦恼的超脱态度。
“曾被歌王割截肢”,这一句则以夸张的手法,比喻修行者在追求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世俗的误解、伤害乃至否定。这里的“歌王”可能象征着世俗的诱惑或批评,而“割截肢”则是形象地表达了修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痛苦与牺牲。
“况我圣朝无此事”,智真进一步强调,在他所在的唐朝,这样的苦难与困扰是不存在的。这句话既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肯定,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即一个没有世俗纷争、人们能够安心修行的社会。
“只今休道亦何悲”,最后两句表达了智真对于过去经历的释然态度。他认为,既然在当前的时代已经不存在那样的困扰,那么过去的痛苦与挫折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及或感到悲伤。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中“放下”的智慧,即不为过去所困,专注于当下和未来的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深刻地探讨了修行者面对世俗挑战的心态与应对策略,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与现实的乐观态度。智真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展现了佛教哲学中的智慧与慈悲,鼓励读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深居听客谭西山,舌端崷崒生层峦。
山形卓荦尚可想,客趣超诣何由攀。
漳颍空回自不韵,梦涉山涧波旋环。
但携云根万窍碧,归置毛颖陶泓间。
客真与山欲争秀,烟霞气足词高闲。
我亦良非适俗者,分山一半同君还。
云汉昭回泮水边,诸生拜舞鳣堂前。
老翁七十荷衣绿,弟子三千桂魄圆。
乐正足伤何必虑,伏生口授尚能传。
墨池载酒容他日,门外侯芭也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