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心经颂》
《心经颂》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六言诗

蕴谛根尘空色,都无一法堪言。

颠倒之见已尽,寂静之体翛然。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xīnjīngsòng
sòng / zhāngbǎiduān

yùngēnchénkōngdōukānyán

diāndǎozhījiànjìnjìngzhīxiāorán

注释
蕴谛:深藏的真理或奥秘。
根尘:尘世或世俗。
空色:佛教中指空无实质的事物,也指色相、现象。
堪言:能够用语言描述。
颠倒之见:错误的认知或观念。
已尽:已经消亡或消除。
寂静之体:寂静的状态或本质。
翛然:超脱、自由自在的样子。
翻译
深藏的真理超越了尘世与色相,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形容它。
鉴赏

这首诗名为《心经颂》,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张伯端之手。从诗的内容来看,反映了作者深入研究佛教思想特别是《心经》所蕴含的禅理和空性哲学,以及对宇宙人生本质的深刻领悟。

"蕴谛根尘空色,都无一法堪言。"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世间万象的洞察与理解。在这里,“蕴谛”指的是佛教中的“真理”或“道理”,而“根尘空色”则是对色法(即物质世界)的一种描述,强调它们都是空幻不实的。接着“都无一法堪言”则意味着这些现象无法用语言表达,它们超越了世间的所有规律和概念。

"颠倒之见已尽,寂静之体翛然。"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达到内心平静与澄明状态的情景。“颠倒之见”指的是对世界的错觉或误解,而“已尽”表明这些错误的认识已经被作者所摒弃。紧接着,“寂静之体翛然”则形容了一种超然物外、达到内心宁静和澄清状态的境界。

总体而言,张伯端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佛教中“空性”概念的理解,以及个人修行到达的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与解脱。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却深藏玄机,需要读者在静心致志中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中奥妙。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河阳怀古

武王曾此奋天戈,继世其如出狩何。

两岸绿杨遮澳水,满汀芳草际黄河。

郝经墓古声名大,潘岳花残岁月多。

遮马堤边重回首,紫金山色郁嵯峨。

(0)

青州分司榴花

石榴小萼未开时,浑似红樱压翠枝。

照日含风千万朵,故园千里正相思。

(0)

辰溪次赵子裕韵二首·其二

辰阳已觉雁书迟,满目云山接五溪。

秋夜一杯江县酒,醒来乡思不曾迷。

(0)

拟古四十一首·其十四

木腐虫蠹出,气乖疣赘生。

曜灵一薄蚀,阴曀郁然兴。

道术裂周季,纵横乱秦嬴。

青牛既夙驾,白马亦时征。

汜滥自涓滴,熺赫兆星星。

多谢宋诸老,万古开昏冥。

如何阳光发,尚自爝火明。

寄语行路人,勿迷棘与荆。

(0)

题赠浦圣苞石塘山居

芸君失计逐骅骝,梁月清宵忆旧游。

怪是文坛收熟客,只今高阁束清流。

登峰极目三千里,长啸栖神十二楼。

换得湖山供笑傲,醉乡迟我并封侯。

(0)

过胶鬲山往还即事

寒风萧索动虚无,千尺乔松夹道呼。

绕寺竹林藏梵语,孤村梅树下飞乌。

归途人慑斜阳后,绝岭云翻古庙隅。

却笑肩舆行不得,越山还用蹇童扶。

(0)
诗词分类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诗人
文廷式 程垓 林旭 舒亶 张九龄 真德秀 纪昀 范浚 郝经 鲍溶 吴均 黎廷瑞 杨无咎 白朴 周伦 李益 李贽 刘永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