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乞江淮,得请临关河。
所得非所愿,亲友或相诃。
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
况当国西屏,形胜古来多。
昆渠涌北郭,华岳垂东阿。
羌虏昔未平,驿骑如飞梭。
间谍时出没,关梁苦谁何。
尔来一清净,西望多麦禾。
魏绛方和戎,先零正投戈。
秦人释重负,道路闻行歌。
便当卧斋閤,次第除网罗。
时时一啸咏,未用勤催科。
诸孤寄吴越,食口如雁鹅。
时分橐中金,何必手自摩。
上书乞江淮,得请临关河。
所得非所愿,亲友或相诃。
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
况当国西屏,形胜古来多。
昆渠涌北郭,华岳垂东阿。
羌虏昔未平,驿骑如飞梭。
间谍时出没,关梁苦谁何。
尔来一清净,西望多麦禾。
魏绛方和戎,先零正投戈。
秦人释重负,道路闻行歌。
便当卧斋閤,次第除网罗。
时时一啸咏,未用勤催科。
诸孤寄吴越,食口如雁鹅。
时分橐中金,何必手自摩。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友人陈侗赴任陕府(今陕西西安)而作的送别诗。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出守边关的关切与祝愿,同时也寓含了对国家局势和个人理想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陈侗请求赴任江淮,最终得以守卫关河,但并非他最初的期望,可能会受到亲友的责备。诗人以“丈夫志四方”表达对陈侗志向的赞赏,认为他的遭遇虽曲折,但符合大丈夫的气概。
接着,诗人描绘了陕府周边的壮丽景色,强调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历史上的军事意义。昆渠(渭河)与华山的壮丽景象,暗示了边关的险要,以及过去战争的痕迹。
诗人回顾了过去的战乱,指出陈侗赴任时国家局势已趋安定,魏绛和先零部落的和解象征着和平的到来。秦地百姓卸下重负,路上歌声洋溢,显示出社会的安宁。
诗人表示自己将暂居静处,处理政务之余,可以吟咏诗文,不必过于忙碌。对于友人的家庭,他关心他们寄居他乡的生活,提醒友人适时接济,不必亲自操劳。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鼓励,也有对国家安宁的欣慰,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时局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