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亭台好,山光映水光。
竹胎初脱锦,柳眼半舒黄。
抚事看云变,焚香坐日长。
陶然有真趣,物外足徜徉。
池上亭台好,山光映水光。
竹胎初脱锦,柳眼半舒黄。
抚事看云变,焚香坐日长。
陶然有真趣,物外足徜徉。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池畔亭台景象。首句“池上亭台好”,开门见山地点出主题,赞叹亭台坐落在池边的美景。接着,“山光映水光”一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山与水相互映照,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
“竹胎初脱锦,柳眼半舒黄”两句,细腻地描绘了春日里竹子和柳树的生长状态。竹子的嫩绿与柳树的鹅黄相映成趣,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含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抚事看云变,焚香坐日长”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观察云的变化,感受时间的流逝,焚香静坐,享受着悠长的日光,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这一联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观察,也流露出其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陶然有真趣,物外足徜徉”总结全诗,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在自然之中找到了真正的乐趣,足以让他在世外自由自在地徜徉。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赞美,更是对心灵深处那份宁静与满足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池畔亭台、山水竹柳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日常琐碎、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境界。
弊庐虽陋甚,鄙性颇所宜。
攲倾十许间,草覆实半之。
碓声隔柴门,绩火出枳篱。
缚木为彘牢,附垣作鸡埘。
黄犊放林莽,苍鹅戏陂池。
佣耕食于我,客主同爨炊。
瓦盎设大杓,菹苋羹园葵。
一饱荷锄出,作劳非所辞。
上以奉租赋,下以及我私。
有钱即沽酒,阡陌恣游嬉。
亦有扶持者,婢跣奴髻椎。
欲画恨无人,后世考此诗。
公去蓬山轻,公归蓬山重。
锦囊三千篇,字字律吕中。
文章实公器,当与天下共。
吾尝评其妙,如龙马受鞚。
燕许亦有名,此事恐未梦。
呜呼大厦倾,孰可任梁栋。
愿公力起之,千载传正统。
时时醉黄封,高咏追屈宋。
我如老苍鹘,寂寞愁独弄。
杖屦勤来游,雪霁梅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