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斋雨乍晴,新月照茅屋。
万籁寂不喧,残声滴疏竹。
山斋雨乍晴,新月照茅屋。
万籁寂不喧,残声滴疏竹。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山斋的宁静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静谧。
首句“山斋雨乍晴”,点明了地点和天气的变化,雨后初晴,山斋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透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接着,“新月照茅屋”一句,将画面拉近,月光洒在简朴的茅屋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静谧的氛围。月光与茅屋的结合,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万籁寂不喧”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雨后山斋的寂静,各种声音都消失了,世界仿佛被一层静默所覆盖,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最后,“残声滴疏竹”以“残声”与“疏竹”相呼应,描绘了雨后竹林中残留的水珠滴落的声音,这细微而又悠长的声音,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生动的音符,同时也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延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山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的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王风日以降,瞻乌于谁屋?
秦售十二城,赵夸如此璧。
宿昔相如子,风云气绝伦。
忽承赵王命,携璧西入秦。
强秦尚诈术,弄璧城不入。
公子怒见欺,裂眦睨柱立。
全璧归赵廷,位列廉颇左。
计谋日云拙,几作渑池虏。
壮士岂若此,公子非真勇。
暴虎复凭河,事有轻且重。
两国急啮噬,璧乃秦兵饵。
天地相颠倒,血成沧海水。
强弱自有分,竟入秦王府。
邯郸白骨寒,鬼哭千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