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此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送蹇道士归庐山》。从内容上看,此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心灵的修养。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这些句子表达了对生命中不必要纷扰的质疑,以及寻求内在平静的心境。"物"指的是外界万物,而"有知"则是指它们似乎具有某种自我意识,这里作者用一种哲学化的视角来探讨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此处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心灵世界,虽然外界可能充满纷争,但内心却能保持清净和独立。"六凿"指的是古代工匠用来雕刻的工具,这里形容争斗之激烈,而"妇争席"则是比喻生活中的琐事纷争。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这里提到的是道士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到自然界寻求心灵的宁静和修行之地。"法师"指的是道教的修炼者,而"庐山"则是他们隐居的地方。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这几句表达了对生命流转中的感慨,以及现世与来生的迷茫。"往者"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还者"则是那些寻求回归自然或精神家园的追求,而"此身"则强调了当前生命状态的珍贵。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种修炼成功后的境界,其中"绵绵不绝"形容的是持续不断的自然之声,而"内外丹成"则暗示了道士通过修行达到了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高级精神状态。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最后几句是对整个宇宙时空的一种超脱和豁然开朗的态度。"俯仰"意味着观察历史长河,而"三千秋"则是指极其漫长的岁月,"骑鹤归来"则象征着修炼成功后的自由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世界的喧嚣与自然界的宁静,以及通过道士的隐居修行,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追求和生命真谛的深刻思考。
风流太守竹鹤翁,平生雅重真襄公。
公方司马掌邦政,邂逅相见都门中。
酒酣为写江南意,超忽家园坐中致。
清风未许北窗眠,白头持赠东床婿。
高堂素壁悬清秋,举目直欲穷冥搜。
天高地迥望不极,水漠山冥看欲愁。
初疑苕溪二三月,桑柘连村雨时歇。
阴晴未定禁蚕天,烟火萧条来往绝。
又疑西湖夜向晨,朝氛宿霭迷空尘。
隔林灯火读书晓,满地落花风雨春。
兴来欲趁扁舟渡,苍茫不见行人处。
鸥波亭上是耶非,放鹤坡头到曾未。
连云天栈乱石滩,处处逢人行路难。
鉴湖盘谷远莫及,安得此境终盘桓。
何翁山水真足数,此幅由来倍清古。
粗毫淡墨意自适,未必经营心独苦。
子昭舜举直细工,元晖彦敬高同风。
世间能事不受迫,识画惟有青鞋翁。
《刘廷器云山图》【明·张宁】风流太守竹鹤翁,平生雅重真襄公。公方司马掌邦政,邂逅相见都门中。酒酣为写江南意,超忽家园坐中致。清风未许北窗眠,白头持赠东床婿。高堂素壁悬清秋,举目直欲穷冥搜。天高地迥望不极,水漠山冥看欲愁。初疑苕溪二三月,桑柘连村雨时歇。阴晴未定禁蚕天,烟火萧条来往绝。又疑西湖夜向晨,朝氛宿霭迷空尘。隔林灯火读书晓,满地落花风雨春。兴来欲趁扁舟渡,苍茫不见行人处。鸥波亭上是耶非,放鹤坡头到曾未。连云天栈乱石滩,处处逢人行路难。鉴湖盘谷远莫及,安得此境终盘桓。何翁山水真足数,此幅由来倍清古。粗毫淡墨意自适,未必经营心独苦。子昭舜举直细工,元晖彦敬高同风。世间能事不受迫,识画惟有青鞋翁。
https://shici.929r.com/shici/E96P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