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两觉旱,命祷诚皆通。
所希佑万民,宁惜劳一躬。
昨来优渥馀,诣谢酬神功。
轻舆趁晓凉,一川禾黍风。
灵区偶延赏,画槛临长空。
我来亦已屡,愁慰每不同。
揽景兴能几,祈岁心何穷。
今岁两觉旱,命祷诚皆通。
所希佑万民,宁惜劳一躬。
昨来优渥馀,诣谢酬神功。
轻舆趁晓凉,一川禾黍风。
灵区偶延赏,画槛临长空。
我来亦已屡,愁慰每不同。
揽景兴能几,祈岁心何穷。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弘历)前往黑龙潭祈雨后表达感谢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天降甘霖的期盼与感激之情。
首句“今岁两觉旱”,点明了连续两年干旱的背景,表达了对雨水的强烈渴望。接着“命祷诚皆通”表明了人们虔诚祈祷,上天应允的喜悦。诗人希望这场雨能够惠及万民,即使付出劳力也在所不惜,体现了深厚的民本思想。
“昨来优渥馀,诣谢酬神功”描述了祈雨后的场景,人们带着丰盛的祭品前来致谢,感谢神灵的恩赐。清晨乘凉的轻舆,穿过一片金黄的稻田,象征着丰收的希望即将到来。
“灵区偶延赏,画槛临长空”描绘了黑龙潭的美景,神灵所在之地仿佛在空中延伸出画框,将自然之美尽收眼底。诗人在此偶得赏心悦目之景,心情愉悦。
“我来亦已屡,愁慰每不同”表达了诗人多次前来祈雨,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慰藉,体现了他对这场雨的深切期待与感激。
最后,“揽景兴能几,祈岁心何穷”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短暂享受与对年岁祈福的无尽追求,展现了他内心的丰富情感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与感恩之情。
天地一洲渚,北平南攲危。
幽并深以厚,江浙清且奇。
武林颇英秀,川汇仍山卑。
应接殚天巧,类非人力为。
径山最佳处,有岩称玉芝。
居防俗士驾,地乃贤人宜。
郎公留名德,平时为羽仪。
引年归故里,不复衣朝衣。
留侯黄石心,白傅香山期。
结宇名胜外,日与尘事违。
泉石景物状,尽任诸贤诗。
伊予来东藩,滥持使者麾。
平生爱山水,弗惮命驾之。
当候秋风高,远造岩下扉。
浣濯缨上尘,散步松间綦。
未能继高躅,聊用慰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