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服乘春出,精庐傍水开。
曰高僧出定,霞外客重来。
施果分残芋,谈经就古梅。
山围开士锡,海涌渡师杯。
哀梵凄林鬼,空池湛劫灰。
题诗阆仙去,禁酒远公回。
归路穿红杏,游人惜录苔。
疏钟隐城郭,留景更徘徊。
野服乘春出,精庐傍水开。
曰高僧出定,霞外客重来。
施果分残芋,谈经就古梅。
山围开士锡,海涌渡师杯。
哀梵凄林鬼,空池湛劫灰。
题诗阆仙去,禁酒远公回。
归路穿红杏,游人惜录苔。
疏钟隐城郭,留景更徘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访梵胜庵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庵内僧侣修行与教化的氛围。首联“野服乘春出,精庐傍水开”以朴素的衣着和春天的生机,衬托出庵舍依水而建的自然和谐之美。颔联“曰高僧出定,霞外客重来”则描绘了僧人从冥想中醒来,迎接来访者的情景,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颈联“施果分残芋,谈经就古梅”展现了僧侣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实践与传播,通过分享食物和讨论经典,体现了他们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尾联“山围开士锡,海涌渡师杯”则以山海为背景,象征着佛教的广大与深远影响。
诗中“哀梵凄林鬼,空池湛劫灰”两句,通过哀婉的梵音和空寂的池塘,表达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而“题诗阆仙去,禁酒远公回”则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高僧智慧与修为的敬仰。
最后,“归路穿红杏,游人惜录苔”描绘了诗人离开时的景象,红杏映衬着归途,游人对庵内的苔藓留下深刻印象,暗示了这次访问给人心灵带来的触动与美好回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融,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高抱相逢各绝尘,水经山疏不离身。
才情未拟汤从事,玄解犹嫌竺道人。
霞染洞泉浑变紫,雪披江树半和春。
谁怜故国无生计,唯种南塘二亩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