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金陵送别》
《金陵送别》全文
明 / 罗亨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白发乘轺老绣衣,观风又向日边归。

政施吴浙霜威肃,舟渡秦淮月色辉。

太学师模当世重,中朝人物似君稀。

于今棘寺推平反,谁谓生平志愿违。

(0)
鉴赏

此诗《金陵送别》由明代诗人罗亨信所作,描绘了一位年迈官员乘轺车离开,前往京城的情景。诗中不仅展现了官场的肃穆与辉煌,也蕴含了对这位官员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赞美。

首联“白发乘轺老绣衣,观风又向日边归”,开篇即以“白发”、“老绣衣”描绘出一位年迈官员的形象,他身着绣衣,乘坐轺车,正准备前往京城。这里的“绣衣”象征着官员的身份与尊贵,“白发”则暗示其年事已高,但依然肩负重任,显示出一种不畏年华老去,仍心系国家的高尚情怀。

颔联“政施吴浙霜威肃,舟渡秦淮月色辉”,进一步描述了这位官员在吴浙地区的施政效果。通过“霜威肃”一词,形象地表现了其治理下的秩序井然,如同严霜般肃穆而有力。同时,通过“舟渡秦淮月色辉”描绘了其离开时的场景,秦淮河上月光如银,映照着船只,既展现了自然美景,也寓意着这位官员离去时的宁静与庄严。

颈联“太学师模当世重,中朝人物似君稀”,赞扬了这位官员在教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此处以“太学师模”形容其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而“当世重”则强调了其受到当代社会的高度重视。后半句“中朝人物似君稀”则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独特才能和人格魅力的赞赏,认为像他这样的人才在朝廷中极为罕见。

尾联“于今棘寺推平反,谁谓生平志愿违”,点明了此诗的主题——送别。棘寺,即大理寺,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这一联表明,尽管这位官员即将离开,但他一生致力于公正平反的志向并未改变,甚至在临别之际,仍然在为正义事业奋斗。这不仅是对他的敬意,也是对其高尚品格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一位年迈官员离京情景的描绘,以及对其政绩、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的赞美,展现了对这位官员的深切敬仰之情。同时,诗中蕴含的对公正、道德和理想追求的颂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介绍

罗亨信
朝代:明

(1377—1457)广东东莞人,字用实,号乐素。永乐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正统五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同,擢右副都御史。土木之变时,誓诸将死守宣府,人心始定。也先挟英宗至,不纳。据要冲孤城,外御强敌,内屏京师。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寻致仕归,卒于家。有《觉非集》。
猜你喜欢

奉和鲜于广文赠别元韵

别路听琴泣凤翚,荒斋苜蓿苦因依。

文章月旦推名宿,禾黍秋风稔近畿。

喜雨桥边萦绿柳,飞龙关外怅青衣。

东流似解离人意,时作回波映翠微。

(0)

喜雨

一雨人心定,郊原畅晓阳。

溪添春水绿,风漾菜花黄。

弦管开清宴,云山隔故乡。

相安幸无事,民气本淳良。

(0)

有感

自笑雕虫误半生,虚名何益竟何成。

韶年碌碌空回首,后事茫茫少定衡。

命本难知姑进取,人能悔过是聪明。

迩因悟得南华意,纯以天机自在行。

(0)

笔架山四首·其四

谁是元虚作赋才,文章定可到蓬莱。

应知此后难提笔,故放文澜捲浪来。

(0)

题画狮子

我读西山经,见闻难议拟。

云有百兽王,奇质乃俶诡。

山鸣谷应生长风,搏象易如搏鼠伎。

伏者不噬强者拒,称仁何独称麟趾。

只恐破壁吼一声,斯须奋发去千里。

(0)

送尚铁峰归里二首·其二

世事茫茫少定程,讵今离合限平生。

云驰电掣争消息,海阔天空见性情。

不愿诗才资酒力,应将人品重文名。

殷勤此意谁堪语,昨夜挑灯听雨声。

(0)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刘迎 金农 黄姬水 贺双卿 黄宗羲 欧阳建 刘言史 李濂 洪秀全 梁佩兰 许衡 李渊 高明 蔡清 陆釴 殷尧藩 梁同书 周敦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