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幻本无真,一过迹已扫。
幻真馀芥蒂,缱思反不了。
何更求真真,是谓增烦恼。
露柱与灯笼,至今谁见道。
知然而哓哓,笑煞释迦老。
幻幻本无真,一过迹已扫。
幻真馀芥蒂,缱思反不了。
何更求真真,是谓增烦恼。
露柱与灯笼,至今谁见道。
知然而哓哓,笑煞释迦老。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幽默的笔触,探讨了“真”与“幻”的关系,以及对“真”的追求可能带来的烦恼。诗人通过“露柱与灯笼”这一形象的比喻,暗示了世间真理往往被人们忽视或误解,而“至今谁见道”则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无奈和讽刺。
“幻幻本无真,一过迹已扫。” 开篇即点明了“真”与“幻”的相对性,指出“真”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这句诗暗含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幻真馀芥蒂,缱思反不了。”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即使在“幻”中寻找“真”,也会留下难以解开的心结,缠绕不去的思绪,表达了对人生困惑和追求的复杂情感。
“何更求真真,是谓增烦恼。”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不断地追求所谓的“真”,是否真的能带来内心的平静?还是反而增加了心灵的负担和烦恼?
“露柱与灯笼,至今谁见道。” 诗人以“露柱与灯笼”为喻,意指真理如同露柱上的露水,易逝且难寻;又如灯笼中的灯火,虽明亮却易被误解。这两者都象征着真理的不易发现和理解。
“知然而哓哓,笑煞释迦老。” 最后一句以幽默的方式收尾,讽刺那些自以为知道真理,却喋喋不休、争论不休的人,甚至将他们比作被嘲笑的佛陀,既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不满,也体现了诗人对真理追求的深刻洞察和自我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真”与“幻”、“知”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理、智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