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揽之有馀辉。
不眠知夜长,鸣蟀动中帷。
红颜苦无欢,荡子愁无衣。
凉风变庶草,肃肃征鸟飞。
远望何益别,轻行何益归。
洁身待君子,谁复惜朝饥。
明月何皎皎,揽之有馀辉。
不眠知夜长,鸣蟀动中帷。
红颜苦无欢,荡子愁无衣。
凉风变庶草,肃肃征鸟飞。
远望何益别,轻行何益归。
洁身待君子,谁复惜朝饥。
这首诗名为《古诗十二首(其七)》,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月光皎洁、难以入眠的情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忧虑。诗人通过“不眠知夜长”、“鸣蟀动中帷”等描述,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凄凉的夜晚氛围。接着,诗人以“红颜苦无欢,荡子愁无衣”表达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以及生活中的困苦。随后,“凉风变庶草,肃肃征鸟飞”两句,运用自然景象的变化来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不易。最后,“远望何益别,轻行何益归”表达了对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痛苦,“洁身待君子,谁复惜朝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坚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富有深意,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爱情及理想的深刻思考。
仰事各黄发,今为闾里荣。
共看朱绂贵,更益綵衣明。
泥轼幸小驻,羽觞当缓行。
期君如石建,烜赫汉西京。
今日当长至,穷年尚远行。
野晴春草细,江晚夕阳明。
衰病依僮仆,经过得友生。
浊醪来近市,坚坐且徐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