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识田家赛社歌,太平有象在松萝。
岂知梁燕巢林木,从此炊烟已不多。
省识田家赛社歌,太平有象在松萝。
岂知梁燕巢林木,从此炊烟已不多。
这首诗《感近事作》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社会变迁对乡村生活的影响。
首句“省识田家赛社歌”,描绘了一幅乡村节日的热闹场景,人们聚集一堂,以歌唱的形式庆祝祭祀活动,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里的“省识”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熟悉与理解,也暗含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与怀念。
次句“太平有象在松萝”,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的和谐与安宁。松萝在这里象征着自然与和平,太平之象则暗示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这一句不仅赞美了乡村的宁静美好,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
后两句“岂知梁燕巢林木,从此炊烟已不多”,转折中蕴含深意。诗人通过观察到梁上的燕子不再筑巢,炊烟稀少的现象,暗示了社会变迁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冲击。燕子不再筑巢,可能意味着人口减少或迁徙;炊烟稀少,则可能反映了农业生产或家庭规模的变化。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折射出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引发人们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变迁,既有对传统习俗的怀念,也有对社会进步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
构宇湖山间,飞甍接层霓。
杳霭御气浮,中有谟诰辞。
穆穆黄扉宰,造膝承尧咨。
殊锡富缃帙,种种琬琰奇。
龙文动奎躔,光照何陆离。
袭藏示来裔,神物相护持。
主恩既云渥,臣节良可知。
长此仰宸极,带砺以为期。
哲人振英驾,志士感良遇。
矧余驽钝姿,而乃忝恩顾。
厕迹白玉堂,日夕仰弘度。
良时不再至,驰景迅颓暮。
感遇惜春华,勉旃赴前路。
岂无子云草,亦有司马赋。
技艺宁足先,修能良可慕。
陟岳贵及颠,涉溟宜问渡。
古则俱在兹,莫枉邯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