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梅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潜洛寺屋庐深。
死生印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悟得师禅隐此林,谩传难下碧天吟。
巢沟坞上人无迹,云月堂前梅有阴。
家弃蜀乡年岁远,身潜洛寺屋庐深。
死生印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董嗣杲所作的《韬光庵》,通过对悟得禅理的僧人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首句“悟得师禅隐此林”,点明了主人公在静谧的山林中领悟禅意,暗示其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次句“谩传难下碧天吟”则表达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高深禅境,以及对超越世俗诗歌境界的追求。
第三句“巢沟坞上人无迹”,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踪迹难寻,生活简朴,与世隔绝。而“云月堂前梅有阴”则以自然景象烘托出庵堂的清幽,以及僧人内心的宁静。接下来,“家弃蜀乡年岁远”暗示了主人公远离家乡已久,寓含着对过去生活的淡忘和对现世修行的执着。
最后一句“死生印得香山去,可遂西来一片心”,表达了主人公对生死看破后的洒脱,决心追随禅宗祖师的脚步,实现自己向西求法的心愿,体现了深厚的佛教信仰和人生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深悟禅理、超然物外的僧人形象,展现了作者对禅修生活的敬仰和向往。
遇此荒年,天下门徒,受魔受难。
过此番才显真诚,道友杀那,慷慨应过天仙。
广化天尊,忠昭烈士,甲子旬中要五千。
加刚志,九天仙阙,无数金莲。逢魔一志当先。
心上休教邪共偏。
举刀时,一性如山不动,三清上圣,到处随现,不在功全。
不须行满,一志无疑,上圣劝诸门弟,肯忘形忘体,随我升天。
绿暗红稀,人家翠微。杜鹃啼月,紫燕衔泥。
莫春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本是儒家闲戏剧,刚言漏泄祖师机。
是不是,非不非,老倒乳峰那得知。
松根憨睡足,闲把瘦藤戏,侍者无事相随。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泗源奇且怪,声势各喧豗。
虎豹岩边去,蛟龙窟里来。
稍流烟作阵,初激雪成堆。
派必人疏导,源应鬼凿开。
乍深涛不起,渐远浪相催。
可把江心比,尝将海眼猜。
始微才迸玉,终盛忽奔雷。
涧为寒无卉,丘因涧有苔。
已观离窦侧,俄见过城隈。
石劲崖难漱,沙虚岸易颓。
迩虽逾济漯,遐亦到蓬莱。
洗钵僧常至,乘槎客未回。
我从原际瞰,谁自谷中推。
汹涌曾浮磬,潺湲好泛杯。
狭宁容蚁穴,湍可暴鱼鳃。
劈华非天意,排淮乃力哉。
傍如巫女峡,上类楚王台。
漏泽空神异,襄陵但水灾。
林幽多鸟雀,地僻少尘埃。
重爱兹佳趣,题诗愧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