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贫人赈数升谷,持去连糠和苜蓿。
一勺分作两日餐,食尽还愁生计促。
中贫人赈数升谷,持去连糠和苜蓿。
一勺分作两日餐,食尽还愁生计促。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贫苦人家的生活境况,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底层民众在食物匮乏时的艰难选择与无奈。
“中贫人赈数升谷”,开篇点明了故事背景——在贫困的中间阶层,人们依靠政府或慈善机构发放的少量粮食(数升谷)来维持生活。“持去连糠和苜蓿”,描述了人们将这些粮食与其他粗粮(如糠、苜蓿)混合食用,以增加营养和饱腹感。“一勺分作两日餐”,形象地表现了食物的极度稀缺,一勺稀粥或汤水要分成两天来吃,体现了生活的艰辛。“食尽还愁生计促”,在食物吃完后,人们又开始担忧接下来的生活如何继续,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和焦虑。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他们面对食物短缺时的无奈选择。诗人以同情和关注的目光,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艰难,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季孙爱我如美疢,孟孙恶我如药石。
平生愿得逢若士,庶几爱我非姑息。
先生少抱王佐才,早以声名驰上国。
白头犹著从事衫,正坐不为俗子屈。
刚风由来有家学,不信直前能缺折。
世无子期谁赏音,伯牙太息弦应绝。
晚从南阳客塞上,岂为文章工草檄。
厌闻可否梁丘据,磨砺正须烦子革。
先生持此虽暂合,鸿鹄要是云间翮。
夜光明月遭抋剑,未肯碌碌同沙砾。
翻然赋归一何速,越吟久自同庄舄。
世间轩冕岂不欲,凿枘两穷安所得。
不如乞身向嵩少,问舍求田乃良策。
祖生从此须著鞭,我当继蜡登山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