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无人问益之,谁于欬唾觅珠玑。
两三千里家何在,三十六峰人未归。
将谓抱薪能救燎,果然画饼不充饥。
东川恐遇连荣祖,一笑不须论是非。
十载无人问益之,谁于欬唾觅珠玑。
两三千里家何在,三十六峰人未归。
将谓抱薪能救燎,果然画饼不充饥。
东川恐遇连荣祖,一笑不须论是非。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怀旧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开篇“十载无人问益之”,表达了长久以来,无人询问作者的处境,益之可能指的是某种知识或技能,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接着“谁于欬唾觅珠玑”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寻找珍贵的东西,也无人过问,更不必说是关心。
“两三千里家何在,三十六峰人未归。”这里诗人提及了遥远的家乡,以及那三十六峰中的亲人未曾回来,这些数字都是虚指,表达的是距离之远和思念之深。家人的不在身边,使得诗人倍感孤独。
“将谓抱薪能救燎,果然画饼不充饥。”这两句是用古代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抱薪(即捧着柴火)欲救火灾,意在表达诗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而画饼(即绘制粮食)不充饥,则形象地说明了这些努力的无效。
最后,“东川恐遇连荣祖,一笑不须论是非。”这里的“东川”可能指的是诗人华岳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连荣祖”则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或者是一个家族的代称。诗人表达了对他们的尊敬和恐惧,同时也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不以世俗是非为念的心态。
整首诗通过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以及对个人处境的无奈感慨,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